清朝的总督可是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地位在一省的巡抚之上,在乾隆时期清朝的管理地方军政事务的总督固定人数为八人,也就是全国上下只有八位总督,可以说是地方中的最高级官员,到了光绪时期之后,增设东三省总督,至此清朝的军政总督才有九人,可以想见在清朝总督职位有多高,而两广总督正是清朝的九大总督之一。
其实总督这个职位始于明朝明英宗朱祁镇时代,当时朱祁镇率军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上演了土木堡之变的惨败,朱祁镇本人被瓦剌部活捉,随即瓦剌大军进攻京城,明朝兵部尚书于谦向孙太后册立朱祁镇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继位,并尽快组织军队抵御瓦剌大军。
孙太后听从于谦的建议,改立朱祁钰继位,并改元景泰,是为景泰帝。朱祁钰继位之后立刻任命于谦为京畿总督,全面负责京城军事防务工作,抵御蒙古瓦剌大军。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总督的官职,不过明朝的总督属于临时性质的官职,像于谦击退瓦剌大军后,就立刻卸任了总督之职。所以明朝在设立总督之初,都属于是临时性质的官职,因事而设,事后即撤。
此后明朝时期的总督大多是因战事而设,只要有战事出现,就立刻设立总督,由朝廷任命总督前去平定战事,当战事结束后,总督也要卸掉职务调回京城。
明朝设立总督的初衷主要在于战时担心武将权力过大不好约束,所以想用文臣牵制武将,因此大多是派遣文官出任总督。
在明朝中后期总督之职虽然还是属于临时性质的官职,但是由于明朝中后期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外有满清和蒙古犯边,可以说战事就没消停过,因此在明朝中后期总督几乎成为常设性质官职。
清朝的官制基本承袭于明朝,也设立总督一职,不过清朝把总督定为常设官职。同样,清朝也是把总督定为文官,只是总督是以文官身份侧重于监管军务。
清朝在乾隆时期之前监管地方的总督名称和职能多有变化,在乾隆时期之后基本形成了定员定制,乾隆在全国共设立了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闽浙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再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了东北三省总督,至此清朝在全国共设立了监管地方事务的九大总督。
在清朝总督属于正二品的官职,通常都会监管一省或多个省的军政大权,虽然总督可以监管多个省的军政大权,但是并不意味着一省最高的军政长官巡抚是从属于总督,其实清朝的总督和巡抚并非上下级关系,二者属于平行官职,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总督和巡抚的区别就在于职能上面,巡抚是掌管一省军政大权,但是侧重于管理政务,而总督掌管多个省份军政大权,但是侧重于管理军务,虽然总督有权过问政务,但不能过分干涉一省的政务。
虽然清朝明确规定总督为正二品官职,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清朝的总督通常都是从一品或者正一品官级。
因为清朝的总督侧重于管理军务,尤其是在战事兴起之时,总督的权力会临时大增,在战争兴起时,总督可以有权节制调遣辖区内的一切文武官员,包括清朝驻防地方的八旗将军都要听命于总督,而清朝的地方最高级别的武官分别是八旗驻防将军和汉军绿营提督,这两个官职都是从一品(清朝武官品级待遇比文官要高一些,在乾隆时期之前八旗驻防将军为正一品,汉军提督为从一品,乾隆时期之后全部改为从一品),所以让正二品的总督去节制调遣品级更高的提督和驻防将军不太好。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朝廷都会让总督在朝廷内部兼任职务,都会让总督兼署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协办大学士这些职位,兼署了这些职位的总督官级也就变成了从一品,除了这些官职之外,还有的高配总督会兼任内阁大学士,这样的总督官级就是正一品了。
其实总督一职的出现就是皇权为了加强对地方军政掌控权力的体现,总督就是以文臣钳制武将,协调各省的关系,统一各省事权,省得遇到事情时,各省互不统属且互相推诿的事情出现。
在清朝除了有负责监管地方军政的总督之外,还有负责专门事务的专职总督,主要就是有负责漕运的漕运总督和负责治水的河道总督,这两个总督主要是负责专职事务,权力比一般的地方军政总督要小得多,不过官级是一样的,都是正二品,只不过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通常都由地方的军政总督兼署。
在清朝的这些总督中尤其是以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以及两广总督最为重要,直隶总督负责着京畿要地,自然比较重要,两江是大清的税赋重地也很重要,而两广总督则是在清朝中后期显得十分重要。
两广总督一职最初设立于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设立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两广地区的瑶族人和壮族人反叛,广东和广西两地的两族人互相联络,在两地同时反叛,可是由于广东和广西当时分别由两位总兵负责驻防,由于是跨省发动叛乱,广东和广西两省的最高军事长官没有互相通气,结果导致了两地的朝廷驻军被叛乱的瑶族人和壮族人打败。
这件事上报到明朝的朝廷之后,广东总兵董兴和广西总兵武毅互相推诿责任,互相指责对方贻误战机导致两省同时出现叛乱。
当时的兵部尚书还是于谦,他眼看着两省总兵不和,于是派人调换了两位总兵,可是光调换人员也没用啊,两省同时爆发叛乱,必须要互相配合协调才能平定两省叛乱,因此于谦又推荐右都御史王翱总督两广军务,就这样王翱成了历史上第一位两广总督。
到了清朝时期,由于两广地区曾经为南明主要根据地,反清情绪十分高涨,因此清朝在最初的时候十分重视两广地区,凡是选拔任命的两广总督基本都是皇帝的心腹之人,既得让皇帝信得过,还得有过人的能力,能压得住两广地区的民众。
到了清朝中期,由于清朝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两广总督的重要性才逐渐不如原来那么重要,但是到了清朝后期,先是广东作为海上门户被英国人强行开放,紧接着广西又在洪秀全的领导下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随着广东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广东民众得以接受到更多的西方文化和观念,因此思想和民风最为开放,清朝的朝廷在那影响力也逐渐在降低。而广西则是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再加上太平天国起义,民众从骨子里对清朝的腐朽统治就不肯臣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晚清时期的两广总督则显得越发重要,这时候的两广总督是既得能和洋人打交道,还得能压得住广西不发生叛乱。
因此在晚清时期两广总督出了不少名臣,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大清的裱糊匠李鸿章、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等等。
而且清朝时期两广总督的管辖范围也非常大,虽然是名义上管理广东和广西两省,但是清朝时期海南岛曾分别隶属于广东和广西,因此在管辖范围上来说两广总督实际上等于现代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
所以在清朝后期两广总督非常重要,其重要性远比其他总督要更加重要,权力也是非常的大。
从明朝第一任两广总督王翱算起,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末代两广总督张鸣岐弃官逃跑,明清两朝共有166任两广总督。
首任两广总督王翱临危受命,被于谦推荐前往两广地区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王翱到任后一改之前朝廷官员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残酷压迫,他对少数民族极为关怀,采用剿抚并用的办法很快就平定了瑶族和壮族民众的叛乱。
此后历任两广总督都采纳王翱的办法,对两广地区是恩威并施,既要注重关心少数民族人群,也要秉公执法,使得朝廷在两广地区少数民族人群中间树立起了威信,也使得两广地区的少数民族陆续臣服统治。
可以说首任两广总督王翱起到了表率和楷模作用,非常优秀,但是末代两广总督张鸣岐却十分不堪且还成了民族败类。
张鸣岐能出任两广总督并不是靠着过人的才能,他是靠着贿赂满清贵族庆亲王奕劻才获得推荐并以35岁的年纪出任两广总督之职,成为清朝末代九大总督中最年轻的总督。
在张鸣岐主政两广时期,他就仿佛是墙头草两头倒,当时广州地区同盟会的反清浪潮极为高涨,张鸣岐认为清朝大势已去,于是对同盟会的人称自己愿意拥护共和。但是当清朝向他施压之后,并表示将调遣新军对抗同盟会时,他又认为清朝还有戏,因此他残酷地压制住了黄花岗起义,并下令残忍地杀害了以林觉民为首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当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张鸣岐又害怕了,他怕清朝靠不住,于是对外宣布接受共和制度,可是很快清朝又给他发电报,要求他务必维护好广州的秩序,他一看清朝还能继续再平定起义,于是他又觉得清朝还可以,因此他又宣布不接受共和制度,称推行共和者皆叛党。
张鸣岐如此出尔反尔引发了广州地区民众的愤慨,当时广州民众都已经接受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因此都对张鸣岐还如此拥护清朝表示十分不满,于是出现了官吏辞职,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的场景。
与此同时张鸣岐又听到清朝掌权的隆裕太后即将接受民主共和,准备公开宣布清帝退位的消息,他这回知道清朝是覆灭在即了,于是他再次宣布两广地区接受民主共和制度。但是他又担心同盟会的人日后会清算他杀害林觉民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情,因此他趁机带着家眷携巨款从广州跑到香港,又经香港跑到日本躲避风头。
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想扶持张鸣岐出任日伪职务,于是张鸣岐彻底放弃节操沦为汉奸,在日伪政权出任伪职。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即将战败时,张鸣岐居然还自己掏钱召开法会,为日本国运祈福。在日本战败投降之后,张鸣岐十分忧惧,他担心自己会被追究叛国之罪,最终在日本投降仅一个月之后,张鸣岐还没来得及被中国人民审判就忧惧去世,终年70岁。
可以说两广总督在明清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位,最后却因为末代总督张鸣岐以很不光彩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