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9日,根据秘密警察机关拼凑的黑材料和罗织的罪名,斯大林签署命令撤销了朱可夫陆军总司令的职务,通令中斥责朱可夫:“不谦虚,过于傲慢,把战争期间取得所有重大战役胜利的决定作用归功于己”。原本是准备由贝利亚的机关对朱可夫执行“逮捕法办”的,只是由于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华西列夫斯基等名帅的仗义执言,斯大林不好太过触犯众怒,才改为贬职处理。
朱可夫于是被打发到边远的敖德萨军区担任司令员,并且从此遭到秘密警察的监视和窃听,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朱可夫由于战功卓著,在卫国战争结束后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峰,历来“功高盖主”都没有太好的下场,何况是多疑而粗暴的斯大林。朱可夫的罪名主要有两条,其一是在担任“驻德苏军集团军总司令和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期间,与西方军政人士和记者的谈话中多有疏漏而“未经许可”,这就是欲加之罪了。
第二条则是秘密警察经过调查发现,朱可夫家中有不少从德国运回来的战利品和财物,以及一些下级赠送的礼品,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朱可夫后来也写信承认了错误,应该算是“违纪行为”。不过要注意,这一时期贝利亚及其手下的行动,完全是秉承斯大林的意旨,以配合对朱可夫的整肃和清算,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私仇。
然而当年的大肃反已使军队与秘密警察之间成为了“天敌”,尤其是军队将领对秘密警察的滥捕、刑讯和虐杀等行为充满了仇恨,尽管这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运动,但是军官团不敢把仍然健在的大元帅怎么样,心底的满腔怒火都将发泄在贝利亚这个执行者身上。不幸的是,朱可夫当时已经成为军队的代表性人物,而贝利亚则是秘密警察一方的领头羊,所以“团队恩怨”才是主要矛盾。
上个世纪30年代的苏军内部大肃反非常恐怖,大清洗几乎干掉了苏军整个的军官团,共有40000余人涉案并且其中15000人被枪决,其中被杀的包括5名元帅中的3人、16名集团军级将领中的15人、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这些人当中,许多都曾经是朱可夫的上级和同僚,包括朱可夫在接到晋见斯大林的命令时,都以为自己再也回不来了。
万幸他只是被派往远东去对付日本人,但是仍然对秘密警察又恨又怕,对贝利亚肯定心底并无好感。并且这事最离奇的插曲是,从1934年开始指挥大肃反的“内务人民委员会委员”叶若夫,抓着抓着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于1938年12月被处决。而他的继任者,正是他的副手拉夫连季·贝利亚,那么叶若夫的政治生命又是怎么完结的呢?无它,也是贝利亚告密的结果。
因为叶若夫已经接近疯狂了,连加里宁、莫洛托夫的夫人以及斯大林的大部分亲戚都遭到了逮捕或处决,再抓下去就乱套了。朱可夫指挥诺门坎战役的时间是1939年,而这个时候秘密警察头子已经换成了贝利亚,所以他对秘密警察的惊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贝利亚的敬而远之。
在苏德战争时期,朱可夫是在前线东挡西杀,而贝利亚在留在斯大林身边全盘负责情报、安保和反谍等工作,两个人所负责的领域并无直接交集和利益冲突,基本可说相敬如宾。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其实留下的新领导班子是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莫洛托夫的“三驾马车”,其中的莫洛托夫已经被边缘化,所以实际掌握权力的是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
此时的贝利亚领导着情报局和克格勃等强力机器,还掌握着这些“老同志们”在斯大林时代所有事情和隐私,严重威胁着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这样的文官集团,于是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不可避免地展开了。为了搞掉这个强大的政治对手,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迫切需要军方的支持,遂与朱可夫、莫斯卡连科等将领结成了政治联盟。
1953年6月26日行动正式实施,由军队出面在会场上突然抓捕了贝利亚,然后关押在莫斯科卫戍部队的驻地,注意一不是监狱二不是内务人民委员会的牢房,清楚地表明军方在这次事件中的巨大作用。
是年底经过秘密审判后贝利亚被枪决,在其后的政治斗争中,朱可夫继续支持赫鲁晓夫,先后搞垮了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他也由此东山再起荣升国防部长。
事实上,贝利亚在大肃反中的恶行并不多,因为1939年初开始这一运动已经逐渐降温,贝利亚在卫国战争中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战后晋苏联元帅军衔),并且还是后斯大林时代力求改革政治生态的倡导者,他的很多提议反而在被杀后实施了。但是他所处的位置,意味着不可能得到军方的支持,多少背了点锅。
所以从本质上说,朱可夫与贝利亚的交锋,背后就是军方与“内务人民委员会”在国家机器中的地位之争,是两个政治集团的厮杀,当然也包含着军方对秘密警察的清算。而这两个人分别扮演着两个集团领袖的角色,个人之间有没有恩怨仇恨已不重要,哪怕是私下间的朋友,恐怕也要图穷匕见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