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在抗清运动中曾经出现了著名的“两蹶名王”战绩,但是后来其高歌猛进的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最后只得兵败磨盘山。有人说李定国之所以兵败是孙可望降清导致的,但这只是原因之一而非全部。
首先从当时的实力对比上看。清廷占据了整个黄河中下游以及东南富庶之区,实力对比上实在是过于悬殊,以当时永历政权以一隅抗全国,除非有惊天动地之变化,实难矣!
第二,李定国“两蹶名王”的事迹确实突出了李定国的兵才。在斩杀孔有德的时候,先作出攻击沅州和宝庆的态势,将孔有德军的主力吸引出去,而自己“乘间袭桂林,桂林城守兵少,檄三镇赴援,未至而陷,有德死之”。而尼堪的死是李定国设下了诱敌之计,而尼堪轻敌冒进,扔下大军,轻骑追击,中伏而死。“轻骑逐北,遇伏没于阵”,这两场仗打得确实是干脆利落,南明军队的士气大为提高,但是对清军的有生力量杀伤是有限的。随着清军对永历政权的重视,大量调兵至前线,这仗就难打了。据王夫之的《永历实录》载:“肇庆城小而坚,清将许尔显死守不下,围三月不克,师渐老,援兵大至,定国乃退,自平乐屯永安州”。就在这“两蹶名王”后,李定国的军队已经显示出了颓势。说起来还是实力不对称的问题。
第三,南明自身内讧不止。李定国和孙可望两人在归附南明的时候,就已经交恶了。至于交恶之原因,是由于两人目的志向不同,据《永历实录》记载,李定国不仅看兵书,还“读《通鉴纲目》,略通大义”,所以“不乐为盗”,但是“以幼鞠于献忠,莫能自拔”。所以,李定国“思自洗濯归正”。但是孙可望目的可就没那么单纯了,“可望之欲归附也,意假王命自尊”,两人由于志向不同,就结下了梁子。“定国揣知其奸,亦姑因之以自达”。两人在这个时候已经貌合神离了。
而在战场上,孙可望就因为一己之私拆李定国的台,就比如说李定国干掉尼堪,进军湖南之时,孙可望就让冯双礼和马进忠退兵,想把李定国坑死。“不欲定国至成功,而思陷之败死,密令双鲤退至宝庆”,而且“秘不遣一人报定国,以误之”。幸好李定国反应快“方待进忠、双鲤,不至,颇疑怵”,派骑兵侦察,“言二将已走湘乡,定国大惊,遂收兵走邵阳,敌亦不敢追”。而后果就是“湖南复陷”。在以后,两人更是直接刀兵相向,这个我就不再赘言了。
第四,就是孙可望的降清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了。带来的恶劣后果有二:第一、孙可望的降清带来了示范性效应“诸将吏兵民见可望北降,知虚实险易尽输于敌,皆摇摇无固志”。第二,孙可望在降清的后,“尽图山川迂曲及诸将情形、兵食多寡献之”,事实证明在孙可望归降以后,清军果断对南明军发动了总攻,虽然李定国奋力抵抗,但已经是大势已去了。
综上四点才是李定国不能功成之原因。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