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创新古代歼灭战,以天炉战法歼灭日寇

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创新古代歼灭战,以天炉战法歼灭日寇
2024年12月30日 17:47 未央长喟

日军向长沙进攻过四次,前两次双方打了一个平手,在第三次上却吃个大亏,就是因为“天炉战法”。

这是薛岳将军的首创之作,更是他的得意之作。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转折的关键一年,苏、美、英三国将德国打得节节败退,轴心国阵营即将陷入灭亡的结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开始,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发起了全面反攻。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到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中国军队进行了两次长沙会战,在战略上有效支援了盟国作战,打断了轴心国之间的战略配合。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底日军对湘北发动了攻势,并扬言说要在长沙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元旦。

时任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总结了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个新的战术——天炉战法。按照薛岳的原话:“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必要之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阵地使用优越之兵力,实行反击及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盖为后退决战方法,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致胜新方略,如炉溶铁,如火炼丹,故名”。

其实,这就是现代化战争运用古代歼灭战而进行的一次创新,是薛岳将军利用长沙的有利地形,及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认为日军的战法学习了德国的闪电战,特点就是利用日军的机械化,对我军进行快速打击,而日军的缺点,就在于很可能因为速度,导致孤军深入。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薛岳将“天炉”设置为三层:第一层,在关王桥、陈家桥、三江口、大荆街及青龙桥一带,由第20军防守;第三层,在汩罗江南岸-长沙城一带,由第37军防守;第三层也就是“炉底”就是长沙城,由李玉堂的精锐第10军防守。

第三次长沙会战形势图

这个“天炉战法”的关键点是:第一,前两层守军要顺势而败,向侧后方撤退,给日军让出通路,让日军突破进去。第二,“炉底”是关键,绝对不能让日军突破,必须严防死守。第三,退至两侧的军队,和在两侧待命的部队,要一起合围这些“孤军深入”的日军。

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日军以三个师团兵力(日军第40、第6、第3师团)进攻我军防线,依次突破我军设置的两层防线,也就是天炉战法的前两层。我军20军和37军,转向侧后,让日军进攻到长沙城下。在长沙城下,日军遭到了李玉堂部的顽强抵抗。此时,我军在两侧的部队“侧翼合围”,顺势向日军侧后合围。

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唯畿在长沙城下久战无功,下达了全线撤退命令。是役,我军以17万兵力迎战12万日军。最终,日军伤亡56000余人,被俘虏139人,伤亡惨重;中国军队伤亡28000余人。日军在撤退途中一路丢下大量日军尸体,“饥饿惨败之敌,伤亡过半,溃不成军”,“泅水溃逃,厥状至惨”。

薛仰岳

此战,大大提高了我军威望。此战以后两年内,日军被薛岳打怕了,再也没有向第九战区发动大规模进攻。薛岳更被日寇称之为“长沙之虎”。

蒋介石在黄山得知胜利消息,说:“此次长沙会战,实为七・七事变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天炉战法是国军协同周密,指挥得当的代表战役之一,也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此战后,美国立即宣布将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同时,同盟国也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罗斯福总统还通过驻华美军司令官、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授予薛岳一枚美国勋章。另外,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废除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归还上海、厦门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