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碳汇带挖掘生态价值 绿色金融助力低碳未来

竹林碳汇带挖掘生态价值 绿色金融助力低碳未来
2023年12月29日 11:48 财新内参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参与者,随着“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中国在碳减排方面的行动也备受关注。

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双碳”目标,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已下降4.6%,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为了进一步实现“双碳”目标,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在这一背景下,绿色金融市场也开始迎来蓬勃发展,通过引导资本流向可持续和环保领域,推动中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

CCER市场正式重启 如何点“碳”成“金”

当前,我国碳排放仍处于增长和达峰阶段,独立研究机构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近期发表报告,称中国2023年二季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0%。

这是因为跟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还处在城镇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碳排放也仍处于增长阶段。但目前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窗口期已经非常明确,这也意味着中国将要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但单靠“碳减排”将很难在窗口期内完成“双碳”目标,因为关键不仅在于如何“减碳”,还在于如何“增绿”,这也是碳汇市场诞生的初衷。

“碳市场”是指碳排放权交易形成的市场。在一定的履约时间和空间内,各级政府按照当年国家下发的排放总量和控排目标,为相关控排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

但由于我国还处于碳达峰阶段,“碳配额”长期处于偏紧状态,这便催生了更多企业的碳交易需求,即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从而解决“碳配额”和“碳抵消”之间的配对问题。

而“碳抵消”就是官方所称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下简称“CCER”),对特定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后的核证量,可以抵消其他排放源产生温室气体的排放。

我国早在2012年便开始着手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体系和自愿核证减排机制,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2021年7月正式上线,但由于前期缺乏对CCER项目的管理规范,CCER市场则从2017年开始搁置至今。

不过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公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红树林营造四类CCER项目方法学,这也意味着CCER市场将迎来重启。

随着CCER市场的重启,也将为碳市场带来增量。我国碳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10.3亿元。

随着中国碳市场深入金融化,能够参与碳交易的行业将有望从电力行业延伸至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8大行业,届时碳排放配额可能到70-80亿吨,年交易额有望超过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碳市场也成为了同期全球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

今年9月,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行,我国表示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服务业在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意味着碳市场不仅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它也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引导各方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新型“指挥棒”,加速推动实体产业的绿色转型。

万亿“竹林碳汇” 探索绿色金融范本

2021年,央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金融体系中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正在发挥越发关键的作用。同年,浙江湖州安吉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正式启用。

资料图

但其实早在2017年6月,浙江湖州便已成为首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目前,湖州、安吉两地已经建立起“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条体系。

当地政府会先将碎片化的竹林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的收储、整合,再以竹林碳汇交易平台为依托,与相关企业进行碳汇交易,在满足部分企业“购碳”需求的同时,也能通过竹林碳汇撬动了当地整个竹产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农户以及金融机构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创造了“政府搭台、农户唱戏、金融辅助、社会受惠”的共富之路。

首先,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从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的建立,到相关部门陆续出台的林业碳汇及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各地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和有效衔接。

其次,政府搭好舞台后,还需要建立相关的贴息补助、风险补偿等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实现“政府搭台,农户唱戏”。

以安吉县报福镇景溪村为例,据了解这里的山林面积多达1.6万亩,但近年竹原材价格逐年下降,由原来的每百斤约45元下降到约20元,再加上采伐成本不断上升,村民经营竹原材的话基本是无利可图。

但随着相关部门明确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里的竹子也有了新的价值。目前安吉已有5个村级专业合作社的2.1万余亩毛竹林与交易中心签订期限为30年的竹林碳汇收储合同。

以双一村为例,该村党总支书记朱学星表示,双一村共有680户、2620人,去年村里共获得股本金收益512多万元,户均收益为7029元。

最后,要把这台戏唱好,最为关键的还是金融机构的辅助。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村可能基础设施不完善,或者缺乏劳动力,即便想把竹林打造成竹林碳汇也是有心无力,这时候如果金融机构能够介入,通过金融让利、创新金融产品等形式给村里输入“活水”,就能让更多人参与到竹林碳汇中。

以安吉农商银行为例,其一直积极参与到竹林碳汇收储交易的全链条中,陆续推出了竹林碳汇系列信贷产品,实现对竹林碳汇从有到优的支持。

比如“碳汇共富贷” “碳汇收储贷” “碳汇惠企贷”三大专项信贷产品,分别支持农户、村集体组织经营竹林、育林;支持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收储竹林碳汇;以及支持有减碳需求的企业购买竹林碳汇。

此外,不少金融机构还提出了更多元和创新的投融资服务,比如安吉农商银行针对生态修复项目推出了“生态修复贷”;广发银行与国寿公司进行联动开展林业保险产品合作等,涵盖了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林业碳汇保险、林业远期交易、林业碳汇债券等不同类别的金融产品。

通过各大金融机构在林业碳汇金融应用方面的努力和探索,解决了林业碳汇项目因为开发和维护周期长所面临的融资渠道少、资金需求多等资金困难,进一步促进林业碳汇的发展,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除了浙江湖州之外,目前全国共有18个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和21个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涵盖北京市通州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阿尔山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依兰县等地。

碳市场的“卖家”多了起来,“买家”也变得越来越活跃,今年以来,已有多个碳汇项目完成签约,包括中国海油在内蒙古首个林业碳汇交易项目落地;呼伦贝尔林业集团与华能伊敏煤电公司签订林业碳汇交易;鄂尔多斯市与中朴高科签订首单CCER林业碳汇开发项目等。

碳汇交易持续升温 如何把握碳商机

长远来看,在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全球人类社会共同议题的背景下,走向“双碳”目标的道路将漫长而坚定。

短期来看,若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规定,CCER抵消配额比例为5%测算,假设八大碳排行业全部被纳入碳市场,以2022年我国八大行业碳排放量来测算,未来我国CCER潜在的年需求量有望达3.5亿吨。

但从供给侧来看,截至2022年8月底,累计签发CCER达7700多万吨,其中已有约6000万吨CCERs被用于试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配额清缴履约抵消。

以此推测,目前市场中剩余可流通CCER数量不足2000万吨,是远远低于需求侧的,这也是相关部门迫切推动CCER市场的其中一个原因。

那么,在各地加速启动CCER项目之后,“碳需求”和“碳抵消”之间又会否出现供需错配?我们可以参考全球规模最大、运行时间最长的欧盟碳市场。

欧盟碳市场成立于2005年,至今已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早期试点阶段,其配额分配以免费配额为主,但过去十多年里免费配额已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按照规划,欧盟碳市场的免费配额将在2026年降至0%。

对标欧盟碳市场,我国碳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但随着免费配额的逐步收窄, CCER价格上涨将成为不可逆的趋势,这正是万亿商机的根源。

当碳交易需求变得越趋频繁,金融交易的规范性、金融体系的完整性、金融机构的示范创新也将越来越重要。正因如此,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 “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

2017年以来,全国10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现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居全球首位;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近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便落地了CCER市场重启后的全国首笔CCER登记挂钩项目贷,作为一款创新型产品,其贷款利率与开发成果挂钩的金融产品,是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和林业经济中的又一次积极探索。

不难看出,在“双碳”目标的落地推进过程中,金融机构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不少主流商业银行也已经搭建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在绿色债券的发行、投资、交易、承销等方面也实现突破,这也是绿色信贷规模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是在2017年才开始试点,可能还存在碳金融市场机制不够完善;金融产品缺乏创新;金融专业人才稀缺等问题。

但所有正确的事物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修正的,各地政府也在继续探索多样化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比如针对碳金融产品的统一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加大碳金融产品发展的支持力度,比如为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信贷补贴、为碳金融产品的投入市场和创新开辟绿色通道等。

长远来看,要推动中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的持续发展将任重而道远,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所承担的“减排”压力必然比其他国家更大,要让有需要的企业在 “绿色支持”下继续高效发展,也要让乡镇农户闯出共富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作为沟通多方的“纽带”,将要在碳金融领域持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