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姜萍一夜封神,背后4个真相太扎心!

天才少女姜萍一夜封神,背后4个真相太扎心!
2024年06月20日 19:31 用户6387471360

17岁的中专生姜萍,这两天爆火。

学服装设计的她,参加了一个全球数学竞赛。

并取得了全球第12名的出色成绩。

力压无数清华北大选手。

“中专女生”的身份,让她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这是阿里巴巴主办的一项全球数学竞赛。

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数学竞赛。

每年都有几万名数学精英报名参加。

影响颇大,奖金颇丰。

今年3月,2024届竞赛启动报名。

姜萍的老师准备报名。

并且鼓励姜萍也一起参加。

但姜萍觉得自己不配。

作为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中专生,她打心底里觉得自己没办法跟清华北大哈佛耶鲁的精英竞争。

但是老师王闰秋看好她。

鼓励她说,这项竞赛很有意思,而且不设报名门槛,连快递小哥、外卖员也能参加。

姜萍动心了,想着那就试试吧。

备赛那段时间,姜萍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做题。

预选赛总共有7道题。

我看了那些题,感觉确实像网友说的——

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放在一起,又跟天书一样。

比如第一道题是这样的: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挑战下。   

网友们看了题目,各种调侃。

不过对姜萍来说,这些题却充满着挑战的乐趣。

6月13日,决赛名单公布。

有来自全球的801名选手晋级,平均年龄22岁。

这次比赛难度很大,没有满分选手,入围分数是45分。

17岁的姜萍以93分的高分,位列全球第12名,成功入围决赛。

不了解数学竞赛圈的人,可能对第12名缺少认知。

看看第13名是中科院博士刘奔,第14名是奥数金牌选手欧瑜,你就知道姜萍的第12名,多么难得,多么有含金量。

在一大片北大、清华、剑桥、麻省理工之类的世界名校里,夹杂着一个“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

多么扎眼,有多么光荣。

还有一点儿特别想和大家说:

入围的前30人里,除了姜萍一个女孩,都是男生。

她也是这个竞赛举办以来,第一个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

谁说女孩学不好数学?

谁说中专生都是学渣?

姜萍的一夜封神,统统纠正了这些偏见。

这两天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姜萍的报道。

多家官媒都在挖掘她的成长故事。

那姜萍到底是谁呢?

其实如果不是这次竞赛,她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底层姑娘——

出身江苏普通的农村家庭。

样貌清秀,但也算不上惊艳。

性格安静,谈吐也没什么特别。

唯一不同的,好像就是她挺喜欢数学,数学成绩不错。

但是中考时因为答题慢,她的数学试卷没答完,所以成绩也没有特别突出。

姜萍的中考成绩是612分,据说在江苏是个中等偏上的水平。

虽然分数能上不错的高中,但她在报考填报时,只选择了“最好高中”和“职业中专”两条路,没有选择普通高中。

真相是,她家庭贫寒,她若考不上最好高中,情愿像姐姐那样选择了一所中专,掌握一门手艺,早点养家糊口。  

进入中专后,姜萍的数学优势开始展露。

150分的数学卷子,她一般能考到一百三四十分。

而班里的第二名,往往只有五六十分。

数学老师王闰秋说她是“断崖式领先”。

这位王闰秋老师,也很有说头。

他是95后。

师从江苏大学数学名师卢殿臣,2020年数学硕士毕业后,来到这所中专当老师。

姜萍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

王闰秋自己也非常喜欢数学,硕士同学说他是“江大版韦神”。

今年他也参加了这次阿里巴巴全球数学参赛。

名次是125名。

虽然落在了学生姜萍后面,但也是非常牛的水平了。

他应该也是有天赋,只可惜没有更早地遇到伯乐。

他说,如果上学时能有高人指点,也许自己的人生会不一样。

所以遇到姜萍后,他很想尽力帮助她。

就像帮助当年的自己。

“说不定数学这个东西,让她能有不一样的未来。”

王老师给姜萍推荐了《高等数学》《数学分析》《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高数书。

而姜萍也非常有兴趣。

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到了学数学上。

她身边的大部分同学都在放飞自我。

都不明白姜萍究竟在“啃”什么东西。

而姜萍沉浸在数学的世界,不能自拔。

有时做题会做到夜里一两点钟。

遇到不懂的题,就去找王老师请教。

很多数学教材都是英文版的。

姜萍借助手机翻译软件和一本英汉小词典,自学到了数学专业本科三、四年级的水平。

爱上数学的姜萍,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梦想——

“把数学学好了,考一个好大学”。

但由于专业限制,姜萍只能就读江苏省内的三所高校。

专业内的,最好的是常熟理工学院。

而这次竞赛露脸之后,常熟理工及时出现,表示“非常期待小姜同学报考”。

除了常熟理工,现在很多名校都对姜萍伸出了橄榄枝。

国内的名校需要时间和程序,对录取姜萍还没有明确表态,国外的一些名校已经蠢蠢欲动,欢迎姜萍报考。

这就是真正的“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吧:

想要锦绣前程,先锻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身怀这门数学绝技,想必姜萍未来不会太差了。

我从她的故事里,看见这样四个真相——

★第一,天赋+勤奋,是优秀的唯二法门。

姜萍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喜爱数学,闭着眼脑海里还是自动运算的数学题。

很多人看了后,连呼:

“慕了慕了,我是看见数学题就只想闭眼”。

上过学的人都知道,学习真的需要天赋和智商。

天赋在,智商高,脑瓜灵,真的能把你我这样除了吃饭在行其他都不擅长的普通人,甩的远远的。

姜萍也好,韦神也好,那些靠竞赛去名校的大神们,他们都真的有天赋。

不然,涟水中专生那么多,这些年怎么才出一个姜萍呢?

但仅仅有天赋是不够的。

还要勤奋,要钻研,要能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然后才能守得住繁华。

看看获奖的姜萍平常有多努力就知道了。

聪明的人很多,真正优秀的人却很少,就是因为老天是公平的。

它只会奖赏那些有天赋又努力的人,而不会偏爱那些只耍聪明的人。

★第二,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这几天,很多人看了姜萍的故事后,不住感慨: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我对这句话持保留态度。

因为有太多金子,被埋在污泥里,一辈子都发不了光。

姜萍的一夜封神,有太多偶然因素的叠加。

如果她没有碰见愿意到中专教书的恩师王闰秋,或者就算碰见了但王闰秋并没有对她倾囊相助,那么她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被看见。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家长特别渴求孩子遇见好老师?

因为好老师就是一扇门,就是一道光,就是一片天,能用宽容和信赖、鼓励和引领,带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

★第三,教育的本质,是挖掘孩子闪光的一面。

苍天不生无用之才。

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被老天赏赐了闪光点,只是埋在看似平常处。

教育的本质,就是我们用耐心和守望,陪伴孩子找到他自己的闪光点。

我一个朋友的儿子,从小学习不好。

用她的话说,是“在学渣里也算渣的”。

后来中考只考了200多分,职校都上不了像样的。

但是朋友是个很善于观察的妈妈。

从儿子八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他对拍照片很有兴趣。

经常随手拍一张,就比爸爸水平高。

而且有时看到她手机屏保的摄影作品,儿子也会点评一番,说得还挺在理。

朋友就给孩子买了一个小单反相机,专门让他拍照片。

还给他订了一些摄影杂志,没事就带他去看影展。

然后这个学习渣渣的孩子,就在摄影的路上突飞猛进。

十几岁的时候,拍的照片就获过大奖。

现在做职业摄影师,虽然学历不行,但技术过硬,基本月入五位数。

而且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干得很带劲儿。

——一个本来要在厂里打螺丝的孩子,因为妈妈的发掘,成就了不错的人生,多好。

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去迎合别人的期望,鼓励他展现自己的个性。

孩子只要朝着自己的长处去努力,个个都能走出一条像样的路。

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缺点,打击他,指责他。

我们要看见孩子的闪光点,去点亮他。

★第四,好的制度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姜萍一夜封神,真的给我们很多人提了醒:

我们的考试制度,本质上筛选的是全方位学霸——各科都要拔尖,才能优中选优,出人头地,被掐尖录取。

那些偏科但又没有条件和能力被看见的孩子,就特别吃亏。

姜萍是有幸被王闰秋老师看见了。

还有多少孩子像她一样,没有资源,没有条件,就算有天赋,也不一定被看见。

只是,样样都厉害的全才,何其少啊。

人群中99%的人都是这方面厉害、那方面就孱弱:

语文厉害数学不行,数学语文都厉害英语又很差,语数英都不错但副科又拉胯……

如果我们的教育一直倒逼每个孩子都成为全才,就会造成两个严重后果:

一是埋没姜萍这样的天才少年,二是让全才少年出现心理问题。

没有谁是完美的,强行的完美早晚会以另一种方式坍塌。

好的教育是,允许有的人成为参天大树,也允许有的人成为低矮灌木,允许有的人像高山一样挺拔,也允许有的人像湖泊一样宁静。

而不是,所有人都走向那条军备竞赛的路,穿着一样的服装,喊着一样的口号,迈着一样的步伐。

为天才少女姜萍高兴。

但更愿教育越来越公平。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孩子,也是民族生机勃勃的传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