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山村。每年一到采茶季,黄杜村里一片忙碌。万余茶农、茶商汇聚到这里的茶田、茶市,接洽生意,分销新茶,热闹异常。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吉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在天荒坪发现了一颗百年白茶树王。1995年,湖州科研部门发现这里的土质、气候、积温、海拔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宜白茶生长,建议县、乡政府推广。为了让黄杜村早日脱贫,溪龙乡党委和政府决定在黄杜建设“千亩白茶基地”。作为绿茶中的稀有品种,安吉白茶连续九年跻身全国茶叶公用品牌十强,品牌价值达37.76亿元。
长期封闭的环境,造成了当时村民只知因循旧有耕作模式,不知道白茶市场的前景,因此应者寥寥,而村集体也缺少资金投入。时任村支书盛阿林便寻求县、乡有关部门和企业,筹措资金购买茶苗;乡政府则从中国茶科所、浙江大学请来专家,给村民免费培训并予以补贴……渐渐的,村民由不愿种变成了抢着种。到1998年底,千亩茶园基地如期建成。图为老支书盛阿林正在检查刚炒好的安吉白茶。
现今,每到采茶季,黄杜村总会吸引数万名采茶客。她们像候鸟一样从河南、江西等各地赶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持续忙碌半个多月。黄杜的茶叶也为周边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渠道。
在黄杜村,青叶交易市场就设在茶山附近,这是为了保持青叶的新鲜度。图为茶农们将刚采摘的鲜叶从山上快速运输到青叶市场进行交易。
夜色下,茶农和茶商在手电的照耀下检验青叶品质。双方会根据青叶品质议价。辨别青叶优劣有一整套检验标准,有经验的茶商通过观看叶子的形状、色泽、芽头的长短和闻香气等方式,就能分出高下。
青叶交易一般从3月初持续到谷雨前后,共一个月左右。这期间,交易市场上午十点左右开市,一直要营业到深夜,甚至凌晨。青叶的价格受到茶叶产出的山头、海拔、采摘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价格多变,特别是明前的青叶,价格很高。
安吉白茶的青叶采摘下来后,一般都要当晚进行炒制、摊青。因此,采茶季节,家家户户都要通宵忙碌。
近年来,随着白茶产量的增加,当地茶农都开始购买机械化炒茶设备。机械结合人工的生产方式使白茶生产效率提高好几倍。
在茶叶收获季节,来自湖南、东北、江苏等地的茶商云集安吉,就是为的觅得一份好茶。品鉴白茶主要还是看茶叶的白度,香味口感等,一般都是凭借个人的眼力和感觉。当地龙头企业一年就要销售数百吨白茶。
越来越多的茶农将文化融入白茶营销中。他们通过用毛笔书写个性化小众定制包装等方式,进一步靠近年轻消费群体审美,从而拓宽了白茶的受众。
盛茗是一名“茶三代”。她利用电商推广安吉白茶,第一年就卖出了几百万元。打包好等待物流配送的新茶,盛茗都要一一仔细检查核验订单信息。
如今,除了常规的白茶种植、加工、销售外,黄杜村还衍生出茶苗、茶机、茶工中介、茶宿等多种子行业。同时,白茶产业明显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业。每年春天,小山村都会挤满各地来的汽车,大部分在前来采购茶叶的同时,也会享受茶山风景。
黄杜村的美丽茶园吸引了不少企业的关注,他们沿茶园四周投资建设了一批帐篷酒店。空中鸟瞰黄杜村的茶园帐篷酒店,茶园摇身一变成为了风景区。此外,黄杜村的万亩茶园又衍化出白茶民俗村、茶博园等茶文化产业……现在的黄杜村不仅卖白茶,还卖起了茶风景和茶文化。
三十年前的黄杜村,是安吉县最贫困的乡村。以前村里全是黄泥路,5个自然村中有3个自然村不通电,晚上靠蜡烛照明。人均耕地不足7分,剩下的就是荒山野坡,村民只能靠卖点毛竹为生。在那时,黄杜村民住的都是这种黄泥房(图左)。如今,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的是一幢幢洋房别墅。
村民钟玉英家里,儿媳妇摆开茶席,与邻居们交流茶道。黄杜村每户人家都有专门的茶室茶座,茶产业的发展,也塑造着茶乡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理念。
贾伟(左四)2013年从城市返黄杜村, 接下父亲的50亩茶山,并创立了一家沉浸式茶文化体验馆。和贾伟在一起的6个小伙伴,4个是返乡大学生。如今,贾伟还是当地“新青年创业联盟”发起人。这些新生代茶人,正成为黄杜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黑色薄膜覆盖下的,是正在培育的用于捐赠送给西部地区的“扶贫苗”。2018年,黄杜村20位农民党员决定捐1500万株白茶苗帮助其他贫困地区脱贫。到2019年,安吉溪龙乡黄杜村向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3省4县贫困户累计捐赠茶苗1665万株,种植5377亩。这些捐种的白茶苗预计2020年春季即可产茶,将带动受捐地5839名贫困户增收脱贫。
来自贵州普安县的茶农正在黄杜村学习白茶种植加工技术。安吉白茶已在他们的家乡扎根。
到2018年底,黄杜村已有茶园1.3万余亩,全村90%家庭从事白茶生产,2018年黄杜村白茶产值超4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2019年谷雨时节,村民们在茶园里舞起了白茶龙,庆祝茶叶又一次丰收。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