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藏地飘香

一个都不能少:藏地飘香
2020年09月24日 19:15 扶贫故事

8月的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风光旖旎天高云淡,正是草原上最美的季节。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壤塘县壤塘的“壤”系藏语音译,源自山前有一平坝,“坝”藏语谓“塘”,“壤塘”由此得名,意为“财神的坝子”。在则曲河畔新建的一座座非遗传习制作所里,藏族唐卡、藏医药、藏族服饰、藏族石刻、藏茶、藏香……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被来自草原的农牧民子女所传承,这里真正成为脱贫奔小康的致富产业园和“财神的坝子”。图文|尹钢

中壤塘镇依山傍水、林海苍翠。2020年,对阿坝州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2月,包括阿坝州壤塘、黑水、阿坝3县在内的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至此,阿坝州13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全州累计完成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古法时轮藏香有着1000多年的制作历史,融合了一代代传承人长期实践积累的制香理念和工艺,形成了独特的藏香品类,三百多味藏草药严格按照配方精心调配,从原料的采摘、研磨、配伍、搅拌、成形到晾制、窖藏、包装,均恪守古律,依照历代传承人锤炼而成的工艺程序进行加工制作。

藏香非遗技艺传承人马角玛正在观察当地称为“德莫赛”的草本植物,用这种植物制作的藏香具有安神镇痛的功效。2008年,配料考究,制作精湛的古法藏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轮藏香非遗技艺传承人马角玛,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学习藏香制作技艺,加之在藏医药方面展现出兴趣和天赋,经过二十多年的钻研和实践,马角玛完整掌握了时轮藏药香传承古法技艺,成为远近闻名的藏香制作大师。

在草原上最美的季节,从事藏香制作的农牧民收获了草本植物的芬芳。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10年,当地创办藏香制作传习所,致力于将此项技艺传授给周边乡村农牧民子女。

用于藏香制作的三百多味藏草药都来自附近山坡和草原,原料的采摘严格按照藏药原理和生态保护进行。

藏香制作传习所有200多农牧民子女接受了古法藏香理论和制作技艺培训,数十人熟练掌握了古法藏香制作技艺。在传习所学习的农牧民子女基本都来自贫困家庭,现在他们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三百多味藏草药严格按照配方精心调配,从原料的采摘、研磨、配伍、搅拌、成形到晾制、窖藏、包装,均恪守古律,依照历代传承人锤炼而成的工艺程序进行加工制作。

来自上壤塘乡雪木达村的农牧民索郎东周正在学习制作藏香的工艺。他来此工作不久,还在学习的初级阶段。

来自上壤塘乡仁棚村农牧民玛久说,没想自己这个年龄,不仅能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学到一门技艺。

来自仁棚村的农牧民秋机卓玛本打算去大城市打工,父母亲不放心,不让去,这下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农牧民德青学习制作藏香的工艺已经有多年,有了独立的经济收入,自己的家庭地位也明显提高了。

41岁的俄琼爱笑,一边碾着晒干的植物一边笑着说,村里很多人都想来学这门技艺。

求宗已经在此工作多年。她说,眼见着这几年,村里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一支支藏香全靠手工用牛角挤压成型,这是制香的最后一道工序。

20岁的藏族女孩麦莫和同伴们点燃刚制作好的藏香,散发出独特的草本植物香气。

摆放在非遗超市里时轮藏香非遗文创产品,以其独特的香气受到当地民众和游客的喜爱。

通过搭建非遗传习平台,壤塘县对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成立了47个藏香、藏戏、藏药、梵音古乐、唐卡、石刻、陶艺等非遗传习所,一大批民间技艺传承人重拾技艺,培育起一批非遗文化传承“能人”和示范户,带动农牧民参与投入。目前,全县已有3000余名农牧民群众从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学习民间技艺,制作文化产品,拓宽增收门路,人均月增收300元以上,消除贫困人口1600余人,2019年,壤塘县的时轮藏香、唐卡、石刻等非遗文创产品产值近千万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