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扬
编辑:夏益军
过去,比亚迪的发展顺风顺水,短短三年间,销量便从73万辆暴增到302万辆,不仅超越了特斯拉,也把国内一众新势力远远甩在后面。
虽然销量节节攀升,但高端化始终是比亚迪的一道坎。
今年三季度,比亚迪在高端车销量的扛把子品牌,腾势销量环比下降14%。在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20万以上车型市占率已经从21年的10.1%下降到今年7月的6.7%。
高端车卖不好正是比亚迪智能化能力不足的体现。往后,智能化将决定比亚迪上限。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智能化是高端化必须要走的路。智驾已经成为高端车型标配,但比亚迪智驾落后同行,比如,其NOA进度就相对滞后新势力,后续智能化能力能否提升,是比亚迪提升品牌形象的关键砝码。
2、智能化也是在防御基本盘。智驾系统降本让整车价格向下渗透,小鹏MONA已将高阶智驾的门槛拉低到15万级。而十到二十万正是比亚迪基本盘,为了守住基本盘不被侵蚀,比亚迪也要加码智能化
3、行业逻辑从成本竞争走到智能化竞争。成本降低终究是有限的,当成本快卷不动的时候,智能化带来的差异化优势就成为车企竞争的重点。行业已经有停止价格战,卷向智能化的迹象。
/ 01 /
高端化成三季报唯一瑕疵
比亚迪业绩爆表。
三季度,比亚迪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011.25亿元,同比增长24.04%;归母净利润116.07亿元,同比增长11.47%
营收主要由销量带动,比亚迪三季度销量为113.49万辆,同比增长37.7%,创下了季度销量的新纪录。销量高增带来规模效应,带动比亚迪毛利率环比增加3.35个百分比。
业绩指标全部亮眼下,唯一的瑕疵是比亚迪高端化遇瓶颈。
支撑比亚迪高端化的主要是腾势、方程豹与仰望三个子品牌,起售价全部在20万以上。但从销量结构三个高端品牌的销量占比持续下滑,已经从年初的6.2%下降到3.8%。
高端车销量占比下降,归根结底是比亚迪高端车销量不太能打。
高端车销量扛把子的是腾势,定位主打30-50万元区间的高端市场,在售车型有D9、N7、N8、Z9GT车型。
这些车型加起来,腾势月销量1万出头,能占到比亚迪高端车型销量将近7成。但三季度,腾势销量环比下滑14%。
走硬派越野路线的方程豹,面临的压力也不小。
今年初,豹5连续两个月拿下超过5000台销量,但之后大幅下滑至两三千台的月销量,7月更是掉落到了两千台以下。7月底直降5万元后,销量才又拉升到单月5000辆上下。
至于仰望就不用多说了,销量从3月份的1090辆降至9月的310辆。
高端车没有承担起走量任务,比亚迪在中高端车型的影响力持续下滑,在新能源汽车中,其20万以上车型市占率已经从21年的10.1%下降到今年7月的6.7%。
考虑到,比亚迪已经对20万以下市场形成碾压之势,在今年前9个月,10-20车型销量排行中,比亚迪一家就占了7席。
未来靠低端市场虽然还能增长,但长期看,比亚迪肯定会越来越依赖从高端市场要增量。那比亚迪如何挽救高端化呢?
/ 02 /
要靠智能化解题
麦肯锡曾针对外资汽车品牌输给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的问题,做过一个调研,在放弃外资品牌选择本土品牌的诸多因素中,“更先进的智驾功能”排名第一。
这个调研结果基本上大体说明,消费者已经默认,20万元以上的车型应该塞满了以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功能——就像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我也许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外资品牌遇到的问题也是比亚迪遇到的问题。比亚迪长于制造能力,但智能化能力却力有不逮。
在电动化时代,比亚迪给人的印象是”封闭“,核心三电系统都要自己造,它认为这样既能掌握核心技术,还能通过垂直一体化降低成本。
但在智能化时代,比亚迪开放了起来。虽然自己也在发力智驾,但比亚迪在智驾上开启了和华为的合作。
近比亚迪方程豹与华为在深圳签订智能驾驶合作协议,首款产品聚焦即将上市的方程豹豹8车型,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3.0。
开放,是因为比亚迪现在的智能化还在追赶阶段。比如,现在新能源汽车竞相推出的智驾NOA功能,大部分新势力已经实现“交付即开通”、“全国都好用”。
但比亚迪大力宣传的智能化车型腾势N7,覆盖全国的高速NOA,推送时间被锁定在“最快今年四季度”。
智能化不足也直接影响了比亚迪的定价能力,新款N7没有完成既定销售任务后,直接降价6万。
由此可见,想要反攻高端市场,智驾的短板是比亚迪必须要补齐的一环。
而且补智驾短板不只是发展问题,也是防御问题。
新势力也在通过智驾进入比亚迪的地盘,智驾系统降本让整车价格向下渗透。小鹏MONA打出“20万以内唯一高阶智驾”的口号,将高阶智驾的门槛拉低到15万级。
而十到二十万正是比亚迪基本盘,为了守住基本盘不被侵蚀,比亚迪也要加码智能化。这其实也反映出了新能源汽车竞争逻辑的变化。
/ 03 /
从成本竞争到智能化竞争
今年7月份的时候,马斯克做出了一句点评:“比亚迪要快速求变,否则就会有麻烦了。”
事实是,比亚迪屡创新高度的交付量很难谈麻烦从哪来。但长期看,电动车的竞争逻辑也确实在从成本竞争切换到智能化竞争。
从去年开始的汽车价格战正是成本竞争的后期阶段,靠成本来抢更多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是这个阶段的最大受益者,靠垂直一体化以及规模效应,比亚迪单车价格一路下滑,但毛利率一路上涨,上演了越降价越赚钱的逆天逻辑。
但成本降低终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降下去,价格屠夫比亚迪在三季度单车售价也环比增长了2.28%。乘联会发布的9月市场分析中,也指出“7-9月降价促销明显少于2-4月频次”。
成本快卷不动了,智能化就成为车企竞争的重点。
从车企的角力上也看的出来,从开城竞赛,到有路就能开,从BEV+transformer,到端到端大模型上车,车企们如今都在围绕智能化角力。
智能化也确实能提升车企的差异化优势。
电动车的差异化能力集中在软件身上,电动车最大的创举是实现了软件定义汽车,通过软件车企对汽车进行更高频率的更新和迭代,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软件也能给用户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强的体验,来提高汽车溢价。
更长期的维度看,车企“零利润”卖车,通过自动驾驶等软件服务赚钱,也可能不是天方夜谭。
由此,不管是出于现阶段智驾带来的汽车性能增强,还是未来零利润卖车,服务变现的远大愿景,车企都必须围绕智能化竞争卷一把。
过去比亚迪,将有限的资源一直投向垂直一体化的硬件资源,比如刀片电池等等,客观导致其智能化水平距离一线尚有距离。
但也正因为在垂直一体化的投入,助力比亚迪实现了遥遥领先的销量,进而使比亚迪在这场只有少数玩家可以参与的高端局中,有充沛的利润弹药。
靠着销量带来的利润规模,比亚迪在算法、芯片、产业链等方面均有布局,目前已经投入4000多名研发人员,相比较来看,除小鹏超3000人外,其余主流车企均在千人规模。
未来,比亚迪能否后发先至,将智能化提升到和 “三电”领域一样的领先水平,决定着比亚迪的价值上限。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