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营收增速转正:非息收入挑增长大梁,净息差仍待改善

银行营收增速转正:非息收入挑增长大梁,净息差仍待改善
2024年11月07日 19:33 读懂财经

过去几年,银行进入逆风局。宏观上,经济压力抑制了企业信贷需求;业务上,净息差下行削弱了银行成长能力。各种压力叠加下,A股上市银行已连续5个季度收入负增长。

终于,三季度上市银行扭转了收入下滑的趋势,上市银行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9%,相比二季度的-2.2%,回升3.1个百分点。

银行营收重回正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后续能延续吗?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投资收益挑起增长大梁。三季度,上市银行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都出现下降。但债市、股市、汇市的强势使银行投资收益大增,进而使银行营收增速转正。比如上海银行在其它业务都有下滑的情况下,依靠投资净收益139.41%的增幅,将营收拉为正增长。

2、利息收入正在以量补价。净息差下行中,银行“以量补价”,既通过资产规模的增加,支撑息差收入。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平均同比增速 8.4%,环比上半年增加11bp,进而使利息收入同比降幅环比收窄20bp。

3、需要关注银行增长质量。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2家三季度披露了关注率数据,其中近七成关注率环比上升,平均同比上升幅度17bp。关注率提升,说明银行后续不良率面临压力,银行需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良性增长。

/ 01 /

投资收益拉动行业增长

从银行收入结构看,非息收入是拉动银行重返增长的主要原因。

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3.2%,但非息收入同比增长了4%,环比上半年增长了2.7个百分点。

拆分非息收入结构,非息收入主要由投资收益带动。银行非息收入主要分两类,一是,银行卡业务、理财业务、结算及清算业务等领域获取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二是,由投资收益、汇兑损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等构成的其它非息收入。其中,投资收益占其它非息收入的绝对大头,以中信银行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其投资收益、汇兑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分别为220.4亿、15.8亿、37.3亿。

在保险、理财和基金渠道降费的大背景下,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并不乐观,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0.75%。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遇到瓶颈后,以投资收益为代表的非息收入挑起了增长大梁,今年前三季度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27.6%,较上半年22.8%的同比增幅进一步扩大。

部分银行也在息差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单靠投资收益实现了营收转正。

以上海银行为例,上海银行地产贷款余额一直居于城商行首位,地产拖累下,今年前三季度,其利息收入同比下降8.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2%)。

至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上海银行缺少差异化优势,在渠道降费下,相关收入同比下降20.7%。

虽然主营业务有压力,但投资收益很给力。今年前三季度,上海银行的投资收益105.84亿元,同比增长139.41%,占营收比重由7.72%飙升至30.35%,将营收成功拉为正增长(0.68%)。

投资收益爆发,主要是上海银行将同业存单等收益较的资产转移到了股票、债券、基金等收益更高的资产上。和23年相比,上半年,上海银行同业存单占交易性金融资产比重下降了7.7个百分点,基金投资占比则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

另外,张家港行、无锡银行、苏农银行等9家银行也在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滑的情况下,靠投资收益的拉动,实现营业收入正增长。

按照中金公司的说法,以投资收益占大头的其它非息收入高增长,主要受到股市上涨权益资产估值提升、兑现债券浮盈、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它非利息收入有“靠天吃饭”的特征,这个增长引擎能否发挥作用,既考验各家银行的经营能力,也和股市、债市、汇市等资本市场表现高度相关。

因此,银行想要确立营收反转趋势,还是要靠息差收入。

/ 02 /

利息收入正在“以量补价”

上市银行利息收入虽仍在下降,但降幅有收窄趋势。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利息收入同比下降3.2%,环比上半年收窄20bp。

几家利息收入规模最大的国有行也有降幅收窄的趋势,今年前三季度,工商银行利息收入同比下降4.9%,环比收窄了1.9个百分点。农业银行甚至扭转了下滑趋势,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

息差收入下降趋势放缓有净息差降幅收窄的原因。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累计年化净息差同比下降19bp,环比上半年降幅收窄2bp。

息差降幅收窄主要还是靠负债端支撑。

近期银行进行了多轮存款利率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挂牌存款利率已全部步入“1字头”。此举,大幅压低了行业负债成本。今年前三季度,行业计息负债付息率为 1.99%,同比下降 8bp,环比上半年降幅扩大5bp。

不过,资产端扔有较大压力,今年前三季度,贷款利率下调使行业生息资产收益率环比下降4bp。10月初,财政政策规定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约50bp、LPR利率下调25bp又将对未来几个季度的净息差造成较大压力,净息差下行趋势大概率会延续。

好的现象是,净息差回暖前,银行还有“以量补价”的逻辑,既通过资产规模的增加,支撑息差收入。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平均同比增速 8.4%,环比上半年增加11bp。

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 5%以上的有宁波、常熟和青岛银行。三家银行利息收入能领跑银行股,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以量补价”。其中,宁波银行、青岛银行生息资产同比增速在14%以上,要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近6个百分点。

常熟银行在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也将增长的首要原因归结为“量增”,既保持资产规模的稳步上涨。

往后看,“以量补价”的策略能起多大作用,还要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财政政策提到:提高地方债务额度、基建贷款、股份增持回购贷款大概率能促进银行对公业务贷款规模的增长,同时,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可能降低早偿率,对零售贷款是利好。

但扩张政策能否刺激民间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还需要进一步观望。中金证券预测,民间信贷信心恢复可能需要2-4个季度。

由此,利息收入能否企稳回升,既取决净息差能否回升也取决资产规模的增速,需要时间验证。

/ 03 /

需要关注增长质量

众所周知,银行有利润前置、风险后置的特征。因此除了看银行增长速度,更要关注银行增长质量,既业绩增长的同时,银行风险水平有什么变化。

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为 1.25%,环比不变。但需要警惕的是,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有潜在风险。

从前瞻指标来看,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32家三季度披露了关注率情况,其中近七成关注率环比上升,平均同比上升幅度为17bp。关注率与不良率的剪刀差也有扩大趋势。

关注类贷款指表面上没有逾期,但银行认为借款人可能存在潜在的还款压力的贷款。关注类贷款占比提升,说明银行后续面临的不良贷款压力较大。

银行后续不良贷款压力大,既和银行的经营策略有关也和大环境有关。

银行选择了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延长对不良资产的处理时间。将逾期率贷款和不良贷款总额放在一起观察,能看出银行对不良资产认定的严格度。过了逾期率后,银行还会根据用户的履约能力来判定是否认定为不良贷款。

由此,逾期贷款/不良贷款比重越低,说明银行对不良资产认证越严格,反正则越放松。由于银行三季报未披露相关指标,故用半年报数据,上半年,逾期占比不良为112.13%,较 2023 年末提升 9.38 个点。

从外部环境看,银行不良贷款的境遇喜忧参半。

喜的是,对公业务不良率表现较好。上半年,银行对公不良率从1.54%下降到1.42%。往后看,不良率下降趋势将延续。地产和地方债是银行对公业务最重要的两项业务。

对于地产行业来说,存量房收购、房地产止跌回稳有望带来房地产企业现金流的改善,有望扭转地产风险上升的趋势。对地方债来说,提高政府债务额度以及债务置换等组合政策的出台,也极大降低了地方债务风险。

和对公业务的好转相比,银行零售业务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上半年,零售不良率从0.92%上升到1.04%。各项细分零售业务不良率有全面上升趋势,按揭不良率较年初上升9BP、信用卡上升12BP、消费贷上升7BP,经营贷上升16BP。如果宏观环境没有改善,零售业务压力降持续。

为了应对潜在风险,银行需要提高拨备覆盖率。但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4.287%,环比下降1.54 个百分点。

银行收入增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良性增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