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不问赶路人

又是一年高考时,距离我参加高考一晃就过去十五年了。

高考能改变命运吗?

当然能啊。

影响我们人生的关键选择其实无非也就这几个:学业、婚姻、工作。

考上好的大学,拥有好的学历,至少能让你手上多一块敲门砖。门敲开后混得怎么样,当然还要看你的认知和能力有没有跟着学历真正升级到位。

我读高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们特别喜欢这样鼓励备考的孩子——“坚持住,等上了大学就自由了,轻松了”——大学确实自由轻松,逃课、玩游戏,谈恋爱都行,学分够了拿毕业证,不够就拿肄业证。

别人管不到你,而你管不住自己的话,四年后拿着勉强凑够学分换来的毕业证,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背景,多半是要接受社会残酷的毒打的。

给孩子们描绘一幅“光明”的大学画卷,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更有心气劲儿去学去拼,不过我读书那会,不乏有家长和老师真是这么想的——孩子只要考上好大学,这辈子的路就好走了一大半,至少能找份好工作。至于孩子选什么专业、以后从事什么职业,全然不在他们的了解范围内。

我高三那年,每次模拟考估分都是看谁能上一本线、二本线,谁的分只够读个大专,那时候小县城的网络并不发达,手机都少人用,关于大学仅有的信息来源就是学校老师和身边正巧有孩子在读大学的亲友,学生和家长们有印象的也多是本省较为有名的那几所学校(至于清华、北大、人大没人敢想),家长其实也舍不得孩子去外省读书。

一直到高考前夕要填报志愿了,学校才下发填报参考书在班里传阅,书上是大学、专业名录还有往年的录取情况,先估算自己能上一本还是二本,然后从里面找把握大的学校,从看名录到填报完志愿,印象中也没几天时间。

回想起来,高中三年,没有人问过我将来想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他们更关心的是你能不能上本科,读一本还是二本,可以拼下哪所学校。我爸和其他家长则稍微有点不一样,他听到“XX师范大学”,直觉就是读这个学校以后要当老师,没啥大出息。我初中的老师和其他老师也有点不一样,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特地来我家,仍和我聊起那些靠写作改变命运的人。

后来我才知道除了一、二本和专科,大学居然还有“985”、“211”之分,当时是有多孤陋寡闻。进入社会后,发现有的企业确实会写“985、211毕业优先”,这几年我看了很多简历,不少应聘者也会在简历上备注学校是985还是211。

聊这些,真心不是要翻旧账出来嗔怪当年那些“不懂多少”的家长和老师,而是想说,读大学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背景全无的农村孩子来说——你有机会去到一个更好的环境里,认识更好的人,看更广阔的世界,把自己进入社会的起点再拔高。

以后你的孩子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你会比自己的父母和当年教你高中的老师们更懂,你也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哪怕你的孩子暂时没有梦想,至少你还可以给孩子多吹吹不同行业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带他多了解了解新兴事物,而不是像孩子的爷爷/外公当年那样兴奋地和高考在即的你说:隔壁村XX的女儿大学毕业后,每个月工资有6500!(十几年前,这个月薪已经很高了)

那些没上大学的人,当然也不是不好——我身边也有高中毕业后就出来工作的同学,现在混得明显比我好太多,买同个小区的房子,人家买别墅,我买普通洋房,当年不都是一起骑着单车去上学的穷人家孩子么。

但在更低的起点上,他们能出人头地,除了运气,当然和自身努力也有关,社会就是他们的学校,他们多挨了几年捶打。有的人千磨万击更坚劲,得了教训经验后变得更加优秀,有的人可能一拳下去就萎了,失了胆量毅力。

那些考上大学就彻底松懈下来的人,多半也是萎了——出了社会挨了打,才发现真的很痛。

无论有没有机会进大学,多读点好书,避免做井底之蛙,你和孩子以后都可以在井外看天看世界。

说起来,我觉得基金投资也是这样的:

有人看到的是一日、一周、一月的盈亏,情绪随市场起起伏伏

有人看到的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未来,只专心做好他现下该做的事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感谢当年激励我考大学的老师、家人们。

今天三大股指又涨了,看了下估值表,处于低估区域的指数越来越少了。和那些在低估期就看到更遥远未来的小伙伴们,一起享受这轮上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