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快嘴老付
全球每年大约有500万匹马被屠宰,法国、日本、哈萨克斯坦等地的马肉需求持续攀升,可中国餐桌却几乎看不到马肉身影。
这个看似简单的饮食差异,实则蕴藏着文化传承、经济取舍与消费者偏好的多重因素,也折射出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独特基因。

一、文化禁忌
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中,马不仅是一种家畜,更被视为守护疆土的“战友”和农耕社会的“伙伴”。
汉朝时期,官方为保持军马战力,对私自屠宰马匹进行严惩。
唐代战马更是国家护卫的支柱;民间信奉马王,尊马为吉祥神兽,这些都加深了“马是伙伴而非食物”的普遍观念。

即便在现代城市,龙马精神、马到成功等成语和习俗仍然占据主流,食用马肉往往引发情感上的抵触。
这种文化禁忌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历朝历代官方政策与社会心理的双重塑造。
为保障骑兵战力与生产力,历朝多有禁令严管马匹屠宰。
久而久之,“不食马肉”便在国人观念中生根发芽,成为一种集体性共识。

二、经济理性
除了情感层面的原因,经济考量也让中国人对马肉缺乏兴趣。
马匹生长周期普遍较长(3-4年出栏),饲料转化率低、繁殖率低,一头马的饲养成本远高于猪牛羊。
若只考虑肉用,培育和屠宰马匹并不具备显著的商业效益。
猪、牛、羊等肉类不仅出栏周期更短,饲料转化率也更高,自然更受到广大农户和市场的青睐。

以新疆伊犁地区为例,马肉每公斤要价80~100元,当地人更愿意选择相对便宜并且大众消费习惯更普遍的牛羊肉。
这种成本与收益的鸿沟,使得马肉在国内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
此外,落实到现代产业运营上,屠宰、加工、冷链运输各环节都需要标准化、正规化的体系支撑。

可国内真正专门从事马肉加工的企业或作坊寥寥无几,各环节成本过高,进一步推高马肉价格。
对比之下,猪肉、牛羊肉有着更成熟完备的养殖和供应链条,自然更能统治全国餐桌。
三、口感争议
如果说文化与经济决定了马肉的“难产”,那么口感则让它在中国市场彻底沦为小众。
马肉虽高蛋白、低脂肪,但肌纤维粗硬,往往带有明显的膻腥味,与国人普遍偏爱的细腻、鲜嫩口感相去甚远。
日本熊本县常将马肉做成刺身,追求其本味鲜美。

但在国内,大多数人对生鲜食材抱有敬畏态度。
即使煮熟或炖煨,其独特风味仍可能劝退习惯了猪肉或禽类柔嫩口感的消费者。
再加上一些安全因素的新闻在国内曝出,如个别“马肉冒充驴肉”的售卖行为,或病死马肉流入市场的传闻,难免让公众对马肉产生担忧。
来源不明、质检标准缺乏完善的马肉制品,更加剧了这种心理隔阂。

四、安全疑虑与卫生风险
对绝大多数国人而言,马肉的消费渠道不如牛羊肉那样透明可控。
2024年部分地区的‘马肉冒充驴肉’案件,让公众对马肉的安全性产生了更深疑虑,并担心病死马匹流入市场。
在现代食品安全高度重视的背景下,一旦出现负面新闻,消费信心便会严重流失。

此外,马匹若未进行系统化的养殖和防疫管理,也需要更多后期检验才能确保食品安全。
相比之下,已有成熟的屠宰标准和检验机构的牛羊肉显然更能轻松获得消费者信任。
五、国际对比
马肉在世界范围内并非小众,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视马肉为宴客佳肴;日本熊本县的马刺身成为旅游名片;法国超市货架也常年供应马肉香肠。

这些地区要么保留了古老的游牧传统,要么通过现代化工业手段使马肉深加工变得可行,形成产业化链条。
而在中国,基于农耕社会自古奠定的基础,人们更倾向于将马作为耕作、运输工具,在情感与理性层面都难以将其视为常见食材。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地域或民族特色上,也体现出多元文明交汇后的结果。

对中亚及欧洲部分地区而言,马肉既是历史传承的自然延伸,又是工业化食品深加工的产品;对日本来说,马刺身甚至用于拓展地方旅游品牌。
如此看来,不同食物背后的文化基因和经济模式,构成了当今全球餐桌上多彩多姿的一道风景。
六、中国的例外样本
尽管全国范围内鲜见马肉,但并非每个地区都集体“抗拒”。

新疆哈萨克族至今保留熏马肠、马奶酒等传统,在特定节庆或迎宾宴席中,马肉仍占有重要地位。
这主要缘于其游牧文化背景和民族习俗,对于哈萨克族同胞来说,马既能提供交通、参与放牧,又能在冬天提供高热量的肉食和奶制品。
云南丽江一带的马帮文化也留下了不少马肉菜式,如“马帮火锅”“马肉干巴”,尽管目前已部分演变成旅游景区的商业化食品,但依然能窥见一丝区域特色。

然而,这些特殊区域的口味,并未能蔓延到更广阔的汉族文化圈。
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内地城市居民而言,马肉在印象里仍是遥远而陌生的存在。
结语
马儿既是国人心中的“伙伴”,也是构成历史辉煌的重要图腾,但在现代餐桌上却少有人问津。
它展现了农耕社会的情感底色,更体现了市场理性的权衡。
一旦有朝一日,若能以低成本、高安全标准实现马肉供应,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人在口腹之欲与情感认同之间,给出不同以往的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