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ACP│从权威指南看基层慢阻肺病管理关键和肺功能检测新技术

2024CACP│从权威指南看基层慢阻肺病管理关键和肺功能检测新技术
2024年07月02日 19:33 医学界呼吸频道V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筑牢第一道防线,促进慢阻肺病管理!

据统计,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患病率高达13.7%[1],且慢阻肺病诊疗现状不佳,亟待重视。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阻肺病监测结果显示,我国≥40岁慢阻肺病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不足1%[2]。不仅如此,即便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其对慢阻肺病的认知也显著低于高血压和糖尿病[3]。更为重要的是,可能有70%的慢阻肺病患者存在诊断不足[3],而药物治疗率仅11.7%[4]

基层是慢阻肺病防治的一线,也是患者健康的“守门人”,在慢阻肺病管理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本次CACP大会中,一项议题结合2024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5]和《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6](以下简称《基层指南》)的要点阐述了基层慢阻肺病管理关键,另一项议题则着重介绍了脉冲振荡(IOS)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优势,为临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与指导。

早诊:IOS应用前景良好

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病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中常用的检测仪器包括便携式肺功能仪和大型肺功能仪。此外,当患者无法配合常规的肺通气功能检测时,《基层指南》推荐使用IOS作为基层慢阻肺病辅助诊断工具。IOS是一种无创、非用力依赖的气道阻力测量方法,受试者仅需自然呼吸即可完成检查,操作简便,可用于儿童、老年人以及重症患者等,适应证和禁忌证详见表1[6,8]

表1 IOS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相较于传统肺功能检查,IOS不仅适用范围更广,对气道位置的敏感性更佳,而且可获得的指标多,较好的具有诊断价值(表2)[7-9]。一项横断面研究对纳入的疑诊慢阻肺病患者进行了IOS和肺活量测定,其结果显示,AX≥8.66cmH2O/L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0.79)最高,诊断慢阻肺病的敏感性为79.1%,特异性为78%[10]

表2 IOS检查的常用指标及疾病表现

不仅如此,IOS结果与慢阻肺病患者的症状相关性良好。频繁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是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的特征之一;而有痰患者的R5-R20和fres显著高于无痰患者,呼吸困难患者的R5、R5-R20、AX显著高于无呼吸困难患者[11]。IOS对于识别早期慢阻肺病患者小气道疾病(SAD)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一项横断面研究比较了在基于EB-OCT诊断有SAD的患者中,肺功能检查和IOS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IOS参数与SAD相关性好, fres和R5–R20是反映重度吸烟者和早期COPD患者SAD的敏感、可靠参数[12]此外,IOS检查在评估慢阻肺病治疗效果[13]和监测急性加重[14]方面也可发挥较好的作用。由此可见,IOS在慢阻肺病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不能进行肺功能检测的患者中。

早防:重视早期疾病特征

不论是慢阻肺病的“生物学早期”还是“临床早期”,患者已出现症状、功能或结构的异常。基于此,GOLD2024和《基层指南》中指出应关注患者的早期疾病特征,进行早期干预,从而促进慢阻肺病防控关口前移[5,6]。具体而言,对于在慢阻肺病筛查中未确诊的患者,应关注是否存在SAD和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PRISm)。

SAD是慢阻肺病的关键特征和导致气道阻的主要原因,发生于慢阻肺早期。而随着疾病进展,SAD不断加重,最终可促进气道重塑、黏液过度分泌以及肺气肿等慢阻肺病关键病理改变的发生[15]

PRISm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0.7,但肺通气功能减损(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6]。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中,PRISm患病率为5.5%[16]。而在不同研究中,12.2%-32.6%的PRISm人群最终进展为慢阻肺病[17]。PRISm相比于肺功能正常人群有更高的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呼吸相关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17]。目前对于PRISm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仍缺乏证据。

作为慢阻肺高危人群,应对SAD、PRISm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预防或延缓疾病进展。对于吸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戒烟教育工作。另外,应加强疫苗接种意识,定期或及时接种流感、肺炎以及带状疱疹疫苗。

早治:多维度关注患者健康

早期慢阻肺病患者的肺功能可迅速下降[18],提示需及时开展治疗。GOLD2024和《基层指南》中指出,对于确诊的慢阻肺病患者,应根据综合评估结果进行A、B、E分组,并给予相应的初始治疗(图1)[5,6]。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药物时,还应根据患者自主吸入能力、吸气流速以及手口协调能力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5,6]

图1 慢阻肺病综合评估

在初次就诊后,患者再次就诊即为复诊治疗。复诊时应遵循“回顾-评估-调整”的长期随访和管理原则,对患者的疾病症状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调整治疗方案(图2)[5,6]

图2 慢阻肺病稳定期患者复诊随访及管理流程图

另一方面,GOLD2024对心血管疾病(CVD)、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失眠、衰弱这三项合并症增加了相关研究证据,根据研究结果可知,慢阻肺病患者存在较高的CVD风险,而失眠与患者的高门诊就诊率和住院率相关,衰弱及衰弱前期与患者的全因死亡、急性加重以及住院相关[5]。提示在临床中不仅应关注患者的慢阻肺病本身,还应重视其合并症,同时给予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小结

目前我国慢阻肺病管理仍面临严峻挑战,基层作为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的“网底”,应结合自身医疗资源对患者进行早诊、早放、早治、早管,通过优质、连续、规范的健康管理,筑牢慢阻肺病第一道防线,减轻患者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Wang C, et al. Lancet. 2018 Apr 28;391(10131):1706-1717.

[2]Fang L,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18;6(6):421-430.

[3]王凌伟,陈荣昌.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2,16(04):217-221.

[4]张阳,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05):678-684

[5]GOLD 2024

[6]中华医学会,等.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23(06):578-602. 

[7]Brashier B, Salvi S. Breathe (Sheff). 2015;11(1):57-65.

[8]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员会,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10):960-969.

[9]Porojan-Suppini N, et a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Ther Clin Risk Manag. 2021 Feb 02;17:135.

[10]Chaiwong W, et al. COPD. 2020;17(6):635-646.

[11]Li LY, et al. Respir Res. 2021;22(1):68. Published 2021 Feb 24.

[12]Su ZQ, et al.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18;13:3031-3044. Published 2018 Oct 1.

[13]Kuo YL, et al. Sci Rep. 2022;12(1):6981. Published 2022 Apr 28.

[14]ATS 2023. C15. https://www.abstractsonline.com/pp8/#!/10703/presentation/12284/2024-6-26

[15]Higham A, et al. Respir Res. 2019;20(1):49. Published 2019 Mar 4.

[16]Lei J, et al.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45:101021. Published 2024 Feb 6. 

[17]赵宁宁,周玉民.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10):1046-1050.

[18]Tantucci C, Modina D.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12;7:95-99.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