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企业净利润破10亿 消费金融行业或将大洗牌

多家企业净利润破10亿 消费金融行业或将大洗牌
2020年05月21日 18:33 坤舆商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青财经作者:赵卿沐微信公众号:青财经(ID:qingcaijing2020)

随着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消费金融产业链日渐成熟,参与主体越来越丰富,第三方服务机构趋于专业化,征信和风控服务不断优化,大幅提升了消费金融的客户体验和运行效率。近日,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年报相继发布,总体来看,营收与利润基本上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但仍有少数出现亏损。

捷信落败 招联成新“一哥“

4月28日,备受关注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发布了2019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捷信营业收入170.38亿元,较2018年182.06亿元下降6.4%;利润总额15.45亿元,较2018年的18.75亿元下降17.6%;净利润11.40亿元,较2018年的13.96亿元下降18.34%。

捷信在财报中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一定披露。捷信消费金融方面表示,此次疫情将对包括湖北省在内的部分省市和部分行业的企业经营、以及整体经济运行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公司信贷资产的资产质量或资产收益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11月10日,注册资本70亿元,其唯一股东为捷信集团。据官网介绍,捷信消费金融旗下产品包括消费贷和商品贷,前者为线上信贷产品,后者则需在线下办理。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曾于2019年7月15日向港交所申请IPO上市,募资金额约10亿美元,随后又将募资金额上调至15亿美元。9月23日,捷信集团宣布无限期推迟原定于9月末的IPO计划,但未给出推迟原因。

有专家认为,随着用户的消费升级,捷信这种依靠3C业务的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利润大幅下滑,导致捷信“老大”地位不保,招联消费金融登上了消费金融“一哥”的宝座。招联是我国国内首家以“互联网金融”为定位的消费金融公司。据年报,2019年,招联消费金融营业收入107亿元,净利润14.66亿元,同比增幅达17%,成为2019年净利润排名第一的消费金融公司。但同时,招联消费金融的负债总额也在迅速攀升,已由2018年底的668.55亿元升至833.37亿元,增幅接近20%。

公开资料显示,招联消费金融曾于2020年1月和3月,先后发行两期20亿元金融债;2020年4月初发行的第三期30亿元金融债,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低至3.1%。

兴业营收、净利“双翻”成黑马

近日,兴业银行发布2019年业绩报告,该报告对兴业消费金融的业绩作出了披露。据该业绩报告,截止2019年12月31日,兴业消费金融实现营收50.35亿元,同比增长105.7%,营业利润12.96亿元,同比增长99.08%,净利润10.31亿元,同比增长101.4%。

往期报告显示,兴业消费金融2016年-201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04亿元、10.36亿元和24.4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亿元、2.09亿元和5.12亿元。以上显示出,兴业消费金融自2016年以来,营收净利均保持高速增长。业绩高速增长对应的是业务量增加,2016-2019年,该公司贷款余额分别为57.14亿元、98.70亿元、206.94亿元和342.60亿元。

截至2019年末,兴业消费金融资产总额37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42.6亿元,同比增长65.55%。从已经披露的2019年年报来看,兴业消费金融在报告期内顺利完成增资,注册资本增至19亿元,同时持续推进多元融资体系建设,于8月、11月分别成功发行一期金融债券,两期合计发行30亿元,主体和债项评级均为AAA。公司还于9月、11月分别发行一期“兴晴”系列个人消费贷款ABS,两期合计发行40.68亿元。

此外,兴业消费金融还于近期成功募集了首单两年期银团贷款,募集总额高达13亿元。这是迄今为止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银团贷款中总额最高的一笔。

公开资料显示,兴业消费金融已累计发放消费贷款超过1000亿元,累计服务客户超过900万户。

巨头纷纷入场 布局消费金融蓝海

4月9日,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成为保险系首张消费金融牌照。平安消费金融将自己定位为全国首家“科技+金融”的消费金融公司。中国平安表示,与依靠银行的渠道和资金成本优势或电商的流量和场景优势谋求发展的消费金融公司不同,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以技术驱动业务,将更好地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发展趋势,科技信贷业务模式将为消费习惯快速升级的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

近年来消费金融市场吸引了大批巨头争相布局,银行、产业和互联网是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格局中的主要派系。监管部门为了进一步增加市场活力,在今年重启并加速了消费金融牌照的审批。1月10日,光大银行获批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1月17日,小米参股的小米消费金融(现已更名为“天星消费金融”)获批筹建。此外,建设银行、江苏银行等也纷纷排队申请消费金融牌照。

3月30日,建行在线上召开2019年度业绩发布会,建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中国大型银行的消费信贷占比普遍偏低,建行会继续在消费金融业务领域加强探索,扩大消费金融覆盖的范围,更好地衔接民生消费、消费升级的需求,推进消费金融业务稳健发展。

除了牌照扩容以外,也有不少银行、互联网巨头通过入股的方式进入消费金融市场,例如新浪微博运营主体公司入股包银消费金融、度小满金融入股哈银消费金融成第二大股东、红塔银行入股苏宁消费金融、玖富数科将入股湖北消费金融成第二大股东等等。

金融专家表示,目前消费金融市场还处于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并重的阶段,存量业务需要精细化经营,而增量业务则是线下场景向线上迁徙的阶段。长期来看,消费金融牌照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但还是会有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之类的巨头加入,今后消费金融牌照会逐渐和银行一样变得越来越主流。

乱象丛生 监管亟需完善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内需驱动的过渡阶段,消费金融行业的热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过度授信、多头借贷、暴力催收、个人信心泄露、营销过度等乱象急需解决。另一方面,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开始在低年龄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中不断渗透,由此带来局部杠杆率上升和不良资产比率提高的问题,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据了解,2019年有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因息费较高而引发关注。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内容显示,法院驳回北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持牌机构对贷款利息的要求。法院方面认为,兴业消费金融作为金融机构,相较于民间借贷,其发放贷款收取的利息、罚息及违约金,应当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不应超过年利率24%。而北银消费金融逾期滞纳金年化利率高达36%。法院判决结果为,除借款本金及账户管理费外,法院只支持北银消费金融按年化24%(月利率2%)计收逾期滞纳费。

随着金融科技不断普及化,AI 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被运用到贷后催收领域,推动催收走向智能阶段。然而智能催收在给消费金融企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金融消费者带来新困扰。疫情防控期间,有用户投诉称其手机被智能催收电话打爆,并受到带有威胁字样的催收短信。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消费金融并非天然就是普惠金融,只有符合普惠金融特点和特征的消费金融,才能是真正的普惠金融。他强调,国内外的教训与经验表明,消费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放任自流、恶性发展,可能会引发风险、危害金融稳定;如果能够贯彻负责任金融的理念,使其规范发展,就可以提高普惠金融的三大目标(即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助推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引导方面,相关部门应着重夯实行业基础设施,如征信体系完善、反欺诈数据共享、打击恶意逃废债等,同时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净化行业竞争环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