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泰君安证券,李鹏飞、于嘉懿、董明斌)
1. 盈利触底,有望享受量、利同升
1.1. 稀土磁材盈利或已触底,2022 年将持续边际改善
经历连续 2 年的成本端抬升,稀土永磁厂商在成本管控、产品结构、客 户选择以及定价模式方面的多种调整和优化,我们认为目前主要磁材厂 商单位盈利或已经触底,2022 年将进入持续改善通道。对于磁材厂商而 言,稀土价格高低对于磁材盈利的影响相对有限,而稀土价格的大幅波 动则为影响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在 2020 年 5 月份之前,稀土价格长 期处于低位,磁材厂商与下游客户之间的定价模式相对固定,价格及成 本均传导顺畅。当稀土价格大幅波动时,磁材厂商一方面面临稀土库存 升值或贬值,另一方面价格和成本的传导受阻。
到 2021 年下半年钕铁硼成本基本实现顺畅传导,根据我们测算,主要上 市公司 2021 年 3-4 季度单吨毛坯盈利 3 万左右,2022 年在稀土价格趋 稳、产能产量快速增长摊薄成本以及产品结构基本调整完成推动下,盈 利边际向上的空间可观。
根据各公司单季度利润率以及市场主流钕铁硼 35H 型号产品价格(百川 资讯数据)计算各公司整体单位盈利能力(仅代表盈利变化趋势,并非 真实盈利能力),2021 年 3 季度主要磁材公司平均毛利润为 4.45 万/吨, 相对于 2020 年 3 季度提升 2.96 万/吨提升 1.5 万/吨。剔除部分公司由于 较多稀土库存贡献的库存受益,主要磁材公司毛利率下行并未影响整体 盈利能力。
1.2. 稀土价格或将高位趋稳,对磁材头部厂商影响减弱
稀土原材料是钕铁硼的主要成本构成,在本轮价格大幅上涨之前,稀土 约占钕铁硼成本在 65-75%;金属钕从 2022 年 5 月的 35.5 万元/吨上涨 至最高 145 万/吨,主流钕铁硼 35H牌号的钕铁硼报价为 46.7万/吨(SMM 数据),按照钕铁硼中稀土含量在 28%-30%测算,稀土成本占钕铁硼销 售价格 90%,大幅高于 2019 年成本占比。
稀土价格上涨的不同阶段和幅度对于磁材下游需求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在上涨的前期产业链对于稀土价格上涨的持续性有所分歧,磁材成本的 传导能力相对不强;稀土价格上涨趋势确定、出现连续上涨,但磁材成 本抬升并未明显抑制需求,下游开始接受成本传导;第三阶段稀土价格 继续大幅上涨,中低端磁材成本难以传导,部分下游需求转向其他种类 磁材,该阶段稀土价格呈现出一定平台期甚至回调。目前处于稀土价格 的第四阶段,中高端稀土磁材需求领域无替代产品,稀土的成本上涨能 够通过后期综合成本降低弥补;需求带动稀土价格加速上涨、有望冲顶。 在当前阶段,磁材厂商通过优化订单周期、产品及客户结构的调整以及 提前锁定稀土成本等措施实现成本的顺畅传导。
1.3. 产品及客户结构调整,定价模式在稀土上涨中逐步合理化
稀土磁材定价根据不同产品和客户采取毛利润(加工费)和毛利率定价 (比例)两种方式,在稀土价格低位相对稳定时,两种方式定价对于磁 材厂商并无显著差异,而在稀土价格持续上涨时下游客户将与磁材厂商 重新商定定价方式。
同时订单周期也将影响磁材的生产成本以及成本传导的难易程度,在稀 土价格低位且相对平稳时,磁材厂商为锁定客户签署半年、一年甚至更 长周期订单,这类订单在稀土价格持续上涨中面临较大成本端压力。 2021 年以来,稀土磁材厂商订单周期持续缩短,能够更好应对稀土价格 上涨。同时,部分欧美客户订单为确定型号产品,产品生产工艺、元素 配比均较为确定,无法受益于近年来快速进步的晶界扩散技术,成本相 对较高。当前主要磁材厂商的订单绑定产品型号问题逐步解决。
此外,产品结构及客户结构调整亦疏通成本传导,部分需求领域对于成 本相对敏感,或需求量相对较大,具有替代技术或产品选择,因此该类 订单对成本要求严苛,毛利率相对较低。在本轮稀土价格大幅上涨中, 磁材厂商主动压缩该类产品占比,降低对整体利润率的影响。
部分细分高端产品定价模式在稀土上涨中相对有利,主要稀土磁材上市 公司均有各自优势领域,享受部分客户及订单的毛利率定价,盈利较大 程度受益于稀土价格上涨。 因此稀土磁材厂商通过自身调整、订单周期及方式优化、持续降本增效 等方式实现成本的传导,稀土价格波动对于其盈利影响大幅降低,单位 盈利的底部或已出现,未来将持续边际提升。
2. 稀土永磁:不断涌现新应用支撑行业持续成长
磁性材料主要分为软磁材料、永磁材料及功能磁性材料,永磁材料主要 包括金属永磁、铁氧体永磁、稀土永磁三大类。衡量永磁材料新能的基 本性能指标包括剩磁(Br)、内禀矫顽力(Hcj)、磁能积(BH)等。永磁 材料经历从碳钢、铝镍钴系合金、铁氧体等到钐钴系合金、钕铁硼系合 金的发展过程。目前稀土永磁体凭借其优异性能在中高端电磁领域不断 占据更多市场份额。金属永磁和铁氧体磁性材料具有成本低廉、原材料 丰富的优势,在特定或成本敏感领域亦应用广泛。
2.1. 稀土永磁材料技术不断进步
2.1.1. 稀土永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稀土永磁材料是指稀土金属(Sm、Nd、Pr 等)和过渡族金属(Fe、Co 等) 制备的合金永磁材料,是当前矫顽力最高、磁能积最大的永磁材料之一。 自 20 世纪 60 年代研发成功,稀土永磁材料发展至第三代,第一、二代 为钐钴永磁体,分别于 1967 年和 1975 年研制成功,第三代为 1983 年 为日立金属研发的 Nd2Fe14B。与第一、二代钐钴永磁材料相比,钕铁硼 永磁材料在性能和成本方面均优势明显,能够满足大规模、多规格的工 业化需求,成为最主流永磁材料。
钐钴永磁材料目前主要用于军事、高 铁等领域,仅占全部稀土永磁材料 1%左右。 钕铁硼永磁材料可以分为烧结、粘结和热压钕铁硼,其中烧结钕铁硼占 主要产量和市场,粘结钕铁硼由于磁性能略逊但成型形成好主要应用于 需求异性、薄壁等磁材的领域;热压钕铁硼能够降低中重稀土掺杂量, 产品机械及磁性能优异,但工艺尚未成熟、成本较高,产量较低。
烧结钕铁硼占钕铁硼 95%份额。烧结钕铁硼在磁性能、力学性以及成本 的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成为最主要的稀土磁材。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 数据,2019 年中国烧结钕铁硼毛坯产量 17 万吨,占当年钕铁硼磁材总 量的 94.3%,粘结钕铁硼产量约0.8万吨,占比4.4%,其他占比仅为1.3%。
2.1.2. 高性能钕铁硼产量占比正逐步提升
通常将内禀矫顽力力(kOe)和最大磁能积(MGOe)之和大于 60 的钕 铁硼称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近年来高性能钕铁硼产品占比逐步提 升。根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和 Frost&Sullivan 数据,2018 年中国钕铁硼 毛坯产量 15.7 万吨,高性能钕铁硼材料产量 2.3 万吨,占比约 15%; 2020 年高性能钕铁硼产量 4.62 万吨,占烧结钕铁硼总量 19.4 万吨的 24%。随着新能源汽车、高端工业电机渗透率提升,高端产品占比预计 仍将继续提升。
2.2. 不断涌现新应用领域,“双碳”加速钕铁硼永磁渗透
烧结钕铁硼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所有需要电能和机械能转换的领域 均需要电机,永磁电机凭借其高性能、低损耗以及体积方面优势应用于 中高端的中小电机领域,目前广泛引用于中小微电机、工业电机、声学 器件等领域,对应下游终端包括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清 洁能源、移动通信、节能家电、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
下游需求不断演变,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最大应用领域。钕铁硼永磁体随 着产品技术进步、性能提升以及下游能效标准提升不断向更多领域渗透, 2000 年前后主要应用于声学、伺服电机等领域,2005-2010 年在硬盘 VCM 领域快速渗透,2010 年后随着智能手机快速发展在声学、振动马 达等 3C 消费电子领域完成对其他磁材的替代;同时汽车用小微电机 (EPS、ABS、点火器等)也快速发展,逐步成为钕铁硼永磁体最大的应 用领域。2014 年后风电装机量快速增长,2017 年后新能源汽车快速渗 透,均显著影响钕铁硼永磁体的需求结构。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20 年,风力发电机为全球高性能钕铁硼最大应用终端,占比达 19.8%,新 能源汽车占比约 15.0%;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高,预计 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应用占比将达到 29.1%,成为全球高性能钕铁硼永 磁材料的最大应用领域。
2.3. 未来关注技术工艺创新对性能和成本的影响
目前烧结钕铁硼性能较理论值仍有空间,晶界扩散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工业批量生产稀土永磁体的磁性能最高能够达到理论 数值的 80%-90%,近年龙头厂商通过组分控制、工艺优化等措施已能够 将性能提升至理论值的 90%附近。研究发现,钕铁硼磁材中掺杂的中重 稀土位于晶界处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提升矫顽力作用,晶界渗透技术能够 改变中重稀土的分布,通过烧结后渗透技术将中重稀土元素集中在晶界 处,提升矫顽力;同时也能够大幅降低中重稀土掺杂比例,将镝铽元素 的产量从 5-7%降低至 0.2-0.4%。在当前高性能钕铁硼需求量快速增长, 中重稀土供给受限、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降低钕铁硼综合生产成本、 保障下游需求。
纳米复合稀土永磁材料或成为未来稀土永磁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机械 合金化、熔体快淬法等技术在晶粒尺度将软磁相与永磁相复合(交换耦 合);由于软磁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通常高于永磁材料,可使钕铁硼磁钢 具有更高的饱和磁化强度。纳米复合永磁具高磁能积、高剩磁、相对高 的矫顽力及低稀土含量等优势,或随着制备工艺成熟及成本下降成为稀 土磁钢的主要分支。(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 中国全产业链优势明显,龙头厂商加速扩张
3.1. 原料端:中国稀土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为全球稀土原材料核心供应国。据USGS数据,2020年全球稀土储 量为 1.16 亿吨(REO 当量),中国储量约为 0.44 亿吨,全球占比 38%。 而产量方面,2020 年全球稀土矿产量约 24.3 万吨 REO 当量,其中中国 产量 14 万吨,占比约 58%。 中国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和呵护稀土产业健康发展。稀土产业链尤其是价 值量最高的稀土磁材产业是中国具有全球优势的产业之一,得到国内高 度重视,一方面出台税收优惠、技术研发补贴等方面支持;另一方面为 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对产业上游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多次保护性规范整 治。磁材行业作为稀土下游最重要的领域,近年来技术和产品快速进步, 基本实现对日本、德国的赶超。
我国稀土冶炼分离技术领先,全球依赖中国稀土产品。中国稀土冶炼分 离技术全球领先,除澳大利亚外其他国家的稀土矿均需出口到中国进行 冶炼分离,因此中国稀土氧化物产量占比超过 90%。我们预计 2021 年 全球稀土氧化物产量约 26.2 万吨(原生稀土),其中中国产量约 24.6 万 吨,占比 94%,全球其他国家消费稀土需从中国进口。此外,伴随我国 稀土新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市场份额提升,国内稀土消费量的 快速增长,带动稀土出口的波动。2018-2020 年受传统汽车销量见顶、风电装机波动等因素影响,以及国内钕铁硼产业链竞争力逐步提升,稀土 出口有所下滑;尤其为 2020 年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率先恢复,稀土出口量 减少,但稀土新材料产成品出口大幅增长。2021 年稀土出口重回升势, 据中国海关数据,2019、2020 年中国稀土出口量为 4.6 万吨、3.5 万吨, 分别同比减少 13%、23%;2021 年前 10 个月中国稀土出口量已达 4.0 万 吨,同比增加 39%。
根据国内主要钕铁硼企业成本数据,稀土原材料占钕铁硼磁材成本的比 重继续提升。钕铁硼永磁材料主要成分为稀土元素钕(Nd、Pr,占比 28%- 32.5%)、铁(Fe,占比 63.95%-68.65%)、硼(B,占比 1.1%-1.2%),其 他添加元素包括镝(Dy,0.6%-0.8%)、铌(Nb,0.3%-0.5%)、铝(Al, 0.3%-0.5%)铜(Cu,0.05%-0.15%)等。根据 2020 年年报数据,金力永 磁钕铁硼磁材营业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达 82%,正海磁材、大地熊、中 科三环成本中原料占比分别为 77%、74%、64%,宁波韵升原料占比相 对较低为57%。中国作为全球稀土的核心供应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和完 备产业链为本土磁材生产企业带来成本优势。
3.2. 中国钕铁硼全产业链优势占据绝对份额
中国占据全球钕铁硼供给的绝对份额。中国钕铁硼产业链是国内优势产 业链之一,前端稀土、合金甩带片等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国内技术 和成本优势明显;成型烧结以及机加工、镀层等环节是技术和劳动密集 型,在技术取得突破后,国内能够实现快速复制,因此国内产能产量占 比较高。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2019 年我国钕铁硼磁材产量占全球 比重为 87.0%,其次为日本(8.8%),两者合计占全球钕铁硼产量的 95.8%。
目前中国高性能钕铁硼磁材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70%,并将继续提升。 跟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20 年中国高性能钕铁硼产量 4.62 万吨,占 全球的 69.68%,预计到 2025 年中国产量有望达到 10.5 万吨,占全球高 性能钕铁硼总产量的 80.85%。
3.3. 国内主要钕铁硼企业:扩产迅速,金力永磁成为引领者
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近年我国钕铁硼产量快速增长。 2017 年我国烧结 钕铁硼产量约 15.7 万吨,其中高性能钕铁硼产量 2.3 万吨,占比 15%; 到 2020 年,我国烧结钕铁硼产量已达 19.4 万吨,其中高性能钕铁硼产 量 4.62 万吨,占比提升至 24%;据百川盈孚数据,2021 年 1-10 月,我 国烧结钕铁硼毛坯总产量达 19.8 万吨,同比增长 31%,再创历史新高。中国钕铁硼出口量快速增长,2021 年钕铁硼出口量(成材、磁粉以及速 凝片合计值)为 5.61 万吨,同比增长 37.4%,出口量和增速均为 10 年 来最高值。稀土磁材全球范围内不断向更多领域渗透是支撑稀土及磁材 行业稳步快速发展的根基。
国内钕铁硼龙头企业加速扩产。2018年中国高性能钕铁硼产量为2.3万 吨,2020 年产量增至 4.62 万吨,增长接近 100%;主要厂商产量快速增 长,从 2017 年到 2020 年产量增长在 50%到 180%之间,成长性凸显。 2021 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工业电机等领域需求旺盛,产量继续快速增长。 同时各家公司规划、建设产能大幅扩张,以抓住本轮新能源汽车高速发 展机遇。2022-2023 年我们预计预计主要上市公司新增产能 51000 吨和 40000 吨,同比增长 56% 28.2%和 ,总产能预计从 2021 91000年的 吨增 长到 2023 年的 182000 吨,增长幅度为 100%。
龙头市占率快速增长,中小厂商在稀土价格上涨、产品高端化进程中加 速整合、淘汰。稀土价格上涨大幅推升产业链现金流压力,钕铁硼磁材行业库存占款、应收账款相对较多,对于中小磁材企业在上行周期中受 到客户、资金等压力难以扩产,部分中低端产品被稀土上涨中被替代; 而龙抬头厂商凭借产能、技术以及供应能力快速提升市占率。加之未来 未来主要需求增量为新能源汽车,下游整车/电机厂商对客户保供能力要 求严苛,也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
4. “双碳”及能源结构变革助力行业新一轮高增
4.1.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高性能钕铁硼需求的核心拉动力
“双碳”政策推进下,汽车电动化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 产业技术竞争点,得到各国大力支撑。我国将新能源汽车行业列为战略 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也是国内汽车产业赶超全球领先汽车工业水平 的重要方向年。112020 月提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指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 的 20%左右,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 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等目标。在国家高度关注、政策 倾斜支持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产销量全球占比提升至 50%左右,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也支撑上游行业的快速 成长。
海外方面,美欧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力度较大。英国、德国、法国、荷 兰及美国等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和配套充电设施 建设的政策,有效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与之相应,消费者购 车理念也发生较大转变,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日益加深。2021 年 11 月 19 日,美国众议院通过 1.75 亿美元新能源产业刺激法案,将新能源 汽车的税收优惠抵免由当前的 7500 美元提升至最高 1.25 万美元,且取 消了此前政策中单一车企只能累计获得 20 万辆的额度限制,改为当电 动车渗透率达 50%后补贴才逐步退坡。
自 2020年下半年电动车产销持续大超预期,欧洲和中国电车需求共振 向上。2020 年电动车市场百花齐放,畅销的电动车从“Tesla 的一家独 大”转变为“各种 EV 车型的百家争鸣”,国内品牌有 NIO、XPEV、LI 五菱 mini 及比利亚系列产品等,欧洲有雷诺、大众、宝马等。欧洲大幅 补贴电动车,刺激其消费,2021 年欧洲电动车产量约 220 万辆,同比增 长 60%;中国产量达到 354.5 万辆,同比增长 146%,继续大幅超预期, 到 2021 年 4 季度单月产销量超过 30 万辆,2022 年 1-2 月延续该高位产 销趋势。
2020 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 320 万辆,同比增长 41%,渗透率达到 4%左 右,其中中国销售 136 万辆,同比增长 13%。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 量突破 620 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 350 万辆,全球渗透率有望 达到 8%。电动车“0 到 1”逻辑验真,已经进入“1 到 100”的快速增长 阶段,我们预计到 2022-2025 年全球电动车年复合增速将达到 40%左右, 到 2025 年全球产销量超过 2400 万辆,渗透率达到 20%以上。
2025年新能源汽车对钕铁硼永磁体需求将增长至6万吨,CAGR达49%。 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全面发展,单车使用钕铁硼量预计保持稳定,高端新 能源汽车采用大功率电机、多电机设计等将带动单车用量的增加,同时 以五菱 MiniEV 为代表的性价比车型也快速发展,其对钕铁硼用量则相 对较小,降低单车平均用量。按照单车钕铁硼消耗量 2.5KG 计算,新能 源汽车对高性能钕铁硼的需求量有望达 6 万吨,2020-2025 年 CAGR 达 39%。
4.2. 风电:永磁直驱风电机渗透率提升有望抬升钕铁硼需求
2020年受风电补贴退坡带来的抢装影响,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增至 72GW,同比增长 179%。2021 年在抢装消退以及海上风电逐步表现出 经济性的相互作用下,我国风电全年装机量 47.57GW,同比下降 34%, 回归正常水平。2022 年国内海上风电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广东、江苏、 福建等地区均规划大规模产能。2021 年全国新增海上风电装机量 16.9GW,超过原有累计装机量的总和,截至 2021 年底累计装机量达到 26.38GW。此外,陆地风光大基地建设也将支撑风电装机容量的稳步增 长,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年均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将保持在 50GW 以上的高水平。
海外风电装机量在 30GW水平上维持稳步增长。2018-2020年全球新增 风电装机容量为 50.69、60.87 和 93GW,除中国外装机容量 29.7、35.2 和 20.9GW;根据全球风能组织(GWEC)数据,预计 2021 年全球装机 量为 87.5GW,海外市场装机量约为 39.9GW,相对于 2020 年接近翻倍 增长。俄乌事件加剧全球能源供给紧张趋势,欧美风电装机或将加速。
风电仍将是高性能钕铁硼磁材的重要需求来源之一。据《风能北京宣言》 指引,2021-2025 年国内或将保持年均 50GW 的新增装机量,保持稳定 增长。同时据 GWEC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到 112.2GW,CAGR 达 3.8%;中国 2025 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到 62.3GW,CAGR 为 3.7%。
永磁直驱/半直驱电机渗透率提升推动钕铁硼磁材需求增长。目前风力发 电机主要分为四种:异步发电机、双馈异步发电机、半直驱式永磁同步 发电机和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后两种电机需要使用钕铁硼永磁体。 永磁直驱电机和半直驱电机因其安装简单、运营成本低、发电效率高等 优点,有望不断提升其渗透率。但由于稀土价格大幅上涨,成本因素导 致风电技术从直驱、半直驱向其他方案转变,假设 2021-2025 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中永磁直驱发电机渗透率均在 35%左右,按照 GW 永磁直驱 风力发电机消耗钕铁硼 670 吨测算,则 2025 年全球风力发电机对钕铁 硼需求量有望达到 2.63 万吨。
4.3. 变频空调:节能环保变频空调渗透率有望提升
变频空调相较于定频空调使用效率更高、更省电。压缩机是空调的心脏, 其转速直接影响空调的使用效率,变频空调相比常规空调在结构上增加 了压缩机变频器,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的转速状态,从而提高能效比。
政策助推节能变频空调渗透率提升。2020年7约开始实施的新国标《房 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455-2019),该标准将空调 整体的能效标准提升 14%,并要求到 2022 年空调行业的整体能效提升 30%以上。定频空调按照使用永磁材料分为钕铁硼和铁氧体两种。能效 标准提升后变频空调压缩机只有使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才能满足标 准,因此定频空调及铁氧体变频空调将快速过渡到稀土永磁变频空调。
预计 2025年全球变频空调对高性能钕铁硼磁材需求增长至0.9万吨。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20 年我国节能变频空调产量为 8336 万台,2021 年前 10 月产量为 9011 万台,同比增长 35%,预计 2021 年全年产量为 为 10500 万台;未来随着变频空调出口量增长,国内产量预计能够维持10%左右的复合增长,到 2025 年我国变频空调产量有望达到 1.54 亿台, 而 2020 年之前国内变频空调产量一般占据世界总产量的 80%,随着我 国 2021 年能效标准提升占比有望提升至 85%左右,则 2025 年全球变频 空调产量约为 1.8 亿台。按照每台稀土永磁变频空调消耗钕铁硼磁材 80g 测算,则到 2025 年全球变频空调对钕铁硼磁材的需求量有望达到 1.45 万吨左右。
4.4. 传统汽车智能化提升带动小微电机需求
普通燃油汽车所需要的小微特电机超过 25 个,对电机性能要求较高的 EPS(电子助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防抱死系统(ABS)及点 火器等需要使用钕铁硼永磁体,且主要为烧结钕铁硼永磁体。中高端汽 车及豪华汽车的小微电机需求量可能达到 40-50 个及 100 个,未来汽车 数字化、电动化、智能话将加速高性能小微电机应用从而带动钕铁硼需 求。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EPS)作为机电一体化的代表,将电机与电子产品相 结合,提升和满足了驾驶员对操纵系统的操纵性,还有助于节省约 3%的 油耗。在油耗限值法规、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下,全球 EPS 装配 率有望继续快速提升。预计 2025 年汽车 EPS 有望达到 80%,按照单车 EPS 消耗钕铁硼 0.15KG,挤上渗透率更高的 ABS 防抱死系统以及其他小微电机,平均单车使用钕铁硼的量在 0.25-0.3Kg,则 2021 年全年汽车 用钕铁硼用量在 2.55 万吨。
4.5. 高效工业电机加速渗透
近日,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 要求加大节能高效电机应用力度。该文件要求,到 2023 年,国内高效节 能电机年产量达到 1.7 亿千瓦,在役的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 20%以上, 实现年节电量 490 亿千瓦时的目标(相当于节约标准煤 1500 万吨,减 排二氧化碳 2800 万吨)。
稀土永磁电机相对于感应电机等传统电机节能 15-20%。电机类型主要 包括励磁电机及永磁电机,其中稀土永磁电机节能优势明显,能够降低 电耗 15%以上。交流电机由于感应电流相位与转子线圈电流相位的差异 导致一定功率损耗,且介电材料的损耗也相对较大,因此整体效率较低、 发热较多;永磁电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靠度高、损耗小及效率 高等特点,在工农业生产、航空航天、汽车、家电、医疗设备、电子产 品等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稀土永磁电机是永磁电机中的高端产品,能够 降低电耗 15%-20%,单位功率更高且能够实现精确控制,是高端电机的 主要选择。
制造业高端化、自动化进程中将需求更多高端电机 。随着高端制造业的 发展,我国工业电机的应用逐步从早期的纺织、包装等领域向工业机器 人、电池制造、3C 制造等领域快速发展。制造业高端化、自动化进程中 对于高端电机尤其是伺服电机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是伺 服电机应用的代表。据工信部数据,2020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达到23.7 万台,同比增长 27%,2015-2020 年 CAGR 达 48%;根据国际机器 人联合会(IFR)数据,2020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出货量为 38.4 万台,同 比增长 3%,2015-2020 年 CAGR 达 9%;2021 年随着疫情恢复,全球工 业机器人将继续带动高端伺服电机的增长。
政策鼓励高效工业电机转换将加速钕铁硼电机渗透,预计2025年我国 工业电机能效升级对高性能钕铁硼磁材需求增长至3.2万吨。我国社会 用电中 65%为的电机耗电,其中工业电机用电超电机总用电的 85%。 2021 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 8.31 万亿度,相对于 2011 年的 4.69 万亿度 增长 77%;据 2011 年工信部《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13-2015 年)》数 据,2011 年我国工业电机保有量为 1700GW,考虑 10 年来能效提升、 高效电机占比增加等,预计我国 2021 年电机保有量约 3500-4000GW。 此外,2011 年之后我国电机产量约为 260-300GW/年,而我们估计每年 电机淘汰数量为产量的 1/3 左右,据此测算我国 2021 年电机保有量也在 4000GW 附近。
根据《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23)》展望,到 2023 年我国在役电机中高 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 20%以上,假设 2021-2025 年我国工业电机存量年 复合增速为 3%,高效节能电机占比分别为 8%、11%、15%、19%和 23%; 同时国内每年新增工业电机量约为 300GW,目前高效电机的渗透率约为 20%,随着国家鼓励政策出台以及工业电价的提升,央企国企的带头作 用凸显,新增工业电机中高效电机的渗透率以每年 5 PCT 的速度提升。 存量电机替换、新增工业电机高效占比提升两者共同推动钕铁硼需求量 增加,根据上述假设可以计算得到 2022-2025 年高效节能电机增量为 216GW、288GW、322GW、358GW。按照其中稀土永磁电机分别占比 30%、 35%、40%、45%,以及每 GW 稀土永磁电机对应钕铁硼需求量 200 吨 计算,到 2025 年我国由电机能效提升带来的高性能钕铁硼需求量将达 到 3.2 万吨,CAGR 约为 35.5%。(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 需求拉动供给释放,行业快速成长
需求增长能够消化龙头产能扩张
1)2022-2025年全球钕铁硼产能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国的上市公司,且推 动市场集中度提升。国内中小钕铁硼厂商受到成本、技术以及客户结构 的限制难以快速扩产。需求增长主要增量为新能源汽车,而下游主机厂 /电机厂对磁材厂商资质要求较高,加速行业向头部集中。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烧结钕铁硼毛坯产量达到 34.5 万吨,较 2021 年增长 10.79 万吨,年复合增长 9.83%;国内上市公司的市占率将提升至 61%左右, 行业持续向头部集中。
2)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机等行业成为主要拉动力。根据测算,到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节能变频空调、汽车小微电机、工业电 机能效提升对高性能钕铁硼磁材的需求量分别有望达到 6 万吨、2.63 万 吨、1.45 万吨、2.55 万吨、3.2 万吨,叠加 3C 消费电机(手机、电脑、 VCM 等)用高端钕铁硼用量在 1 万吨左右,2025 年全球中高端钕铁硼 需求量将达到 18.1 万吨,相对于 2021 年增长 8.8 万吨。同时考虑部分 钕铁硼永磁体进一步向其他领域渗透带来的增长,全球钕铁硼供需仍将 维持平衡状态,龙头企业的大幅扩产能够被高速增长的需求消化。
3)定制化、小批量化需求或将消耗更多毛坯产能。产线产能测算根据目 标需求领域进行测算,制粉、成型、烧结、机加工或境界渗透后处理等 每个环节均有可能成为限制产能的因素。此外,产能也随产品类型、订 单大小、排产安排等有所波动。小订单、定制化产品将占据更多产能。 钕铁硼磁钢需求多为定制化小批量生产,未来工业电机领域定制化需求 特征更加明显;相对于空调、3C 类产品等小体积、大数量的需求,工业 电机领域将表现为中大体积、小数量的情况,对订单排产提出更高要求, 或占据更多产能。新能源汽车需求介于两类之间,排产效率相对较高, 但车型数量快速增长、不同车企电机款式、性能要求差异情况下也将对 带来更多定制化、小批量的需求。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