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给基层减负就是个“伪命题”,这么多年越减越忙,为什么?

体制内给基层减负就是个“伪命题”,这么多年越减越忙,为什么?
2024年07月04日 23:20 朗朗侃球-原创

越来越觉得,给基层减负真的是个伪命题,减了这些年,基层越减越忙。有人调侃说,减去一个负数,负负得正,反而增加了负担。

如果说要整个体制内做的事情是定量的,给基层减了负,基层不干,那谁干呢?让市里、省里和部委的大爷们干?这可能吗?就算把责任推给“大爷”们,逼着他们干,但他们干得了吗?他们一不接触基层,不了解情况,连基层的工作方法都不掌握;二来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县里一个局就十来个行政编制,让他们去干一个县的工作,行吗?

举个简单例子。上面发了一个文件,要求重点关注退役军人的现状和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发这个文件,肯定要提一堆工作要求,比如摸清底数,做台账,分类采取措施,走访到家到人此类的,还要强调要坚决落到实处,上面要加强督促检查,要求各地要定期上报工作情况和台账。

这项工作从部委层层转发到市里,如果要市里干,那肯定要交给退役军人事务局,这个局一般也就二十来个行政编制,二三十事业编制。但全市退役军人估计有上万,分布在各个乡镇,市里这几个人,能完成逐一走访、建立台账、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吗?光是数名字,都够这五十个人数几天的了。

别说市里了,县里退役军人事务局总共也就十几二十人,全县这么多的退役军人,他们也干不了,最后都只能全部推到乡镇去。乡镇下面再也没有行政层级了,只能自己干了,最多拉上村里的一两个人干。于是,他们要走访,要做台账资料,要写材料,以备交差和上面来检查。省市县三级,在这项工作中,主要干的就是转发文件,“因地制宜”提出各种具体的要求。比如说把上级要求的“建立台账”,改为要求乡镇要“每个人做一个档案,要形成图片、视频等资料集”;把上面要求的年度报告改为“相关工作情况每月一报告”,也就是层层加码。

唯有如此,才能向上面表达“我们不折不扣、坚决落实上面的要求”的决心和行动。反正不管多麻烦,都不需要他们去做,都是乡镇的去干。所以,在工作量定量的情况下,基层减负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也是不可能真正减负的,而且会给基层增加一个“落实为基层减负”的新负担。基层必然会承担整个体制内最多,最繁杂,最具体,最后一公里的工作,这是行政体制的客观规律。

所以,要解决基层负担过重,形式主义过于严重的问题,根本来讲,一是要减少整个体制内无效的工作内容,也就是形式主义过多的问题。而形式主义的根源,永远在上面,也只有上面的能解决。当上面每一件工作都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要求,都要求落到实处,都要求下面要给自己一个“交代”,那必然会产生形式主义。

二是要做大基层的力量。一个在乡镇做镇长的朋友跟我说,其实乡镇的工作虽然多,但只要人手够,激励措施到位,能把人都调动起来,工作多也能完成。他所在的镇,行政加上事业加上聘用的,差不多小二百人,但真正能用起来的,也就是六七十人。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人天天都想着遴选、调动跑路;很多四十岁以上没有什么晋升希望的,基本躺平,能来上班,不捣乱就算好的了;聘用的没编制,收入低,没有晋升空间,没有任何积极性。

对于躺平的、没有积极性的人,乡镇可以用来做激励的人事管理手段,极其有限。比如,乡镇没有权力决定事业编转公务员,更没有财力和权力给人家发奖金。他说,如果说两百号人,就算一百五十号人好用,基层的那点工作,也都能搞定。现在搞所谓的编制下沉,很多人从市里县里下来挂职什么的,人再多,不干活,也没什么鸟用。不过,我认为,如果上面的形式主义不收敛,不收手,那乡镇别说给200个人,就算给两万个人,上面让乡镇去一棵棵数清楚山头上有多少棵树,再多的人也是不够用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