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泡泡玛特凭借盲盒模式赚得盆满钵满,城市乐园开业、品类不断扩张、海外市场营收猛增;另一边却是深陷‘博彩’质疑、消费者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不断、创始人高位减持。在争议声中,泡泡玛特究竟该何去何从?”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超百亿票房横扫全球动画市场,不仅点燃了国漫的出海野心,更意外捧红了“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9992.HK)。
1月30日,泡泡玛特与《哪吒2》联名的“天生羁绊”系列盲盒上线,淘宝数据显示,“天生羁绊”系列盲盒平均每天超过2万人在线搜索,上线仅8天时间销售额就破千万。
当前,在天猫旗舰店中,该盲盒销量已超10万,并且现货已经卖完下架,预售也多次售罄,在京东自营旗舰店和泡泡玛特官方小程序亦显示无货,预售发货时间已经排到了6月30日。
资本市场的狂热更令人咋舌。2月14日,泡泡玛特股价单日暴涨7.26%,市值飙升至1488亿港元,创下自2020年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
不过,这场看似完美的“IP+盲盒”联姻,却备受质疑。当消费者为拆盒瞬间的肾上腺素飙升买单时,泡泡玛特正面临商业伦理的拷问:暴利之下,是潮玩产业的创新突破,还是一场披着文创外衣的“博彩游戏”?
01
企业利润是否沾染“原罪”?
“特别高兴能参加咱们境内最大的‘博彩公司’的年会。”
在今年年初泡泡玛特的年会上,郭麒麟一开口,直接把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吓出一身冷汗。他立刻抢过话筒表示,“你这个容易引起歧义啊”,又纠正道“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潮玩公司”。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事实上,与一般的潮玩品牌不同,泡泡玛特主要通过“盲盒”的形式销售其IP产品。在泡泡玛特的盲盒中,除了包含一整套系列的玩偶外,还藏有数量极为稀少的隐藏款。
根据官方旗舰店的数据,SKULLPANDA系列隐藏款的概率为1:144,约为0.694%;阿尼亚系列隐藏款概率为1:72,约为1.39%;DIMOO系列小隐藏款概率同样为1:144,而大隐藏款的概率则低至1:288,约为0.35%。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隐藏款的价值往往远超原价,例如原价69元的“敖丙版哪吒”隐藏款,在二手市场上价格已经飙升至330元,涨幅达到了惊人的378.26%。
图源:闲鱼
这种以极低概率获取高价值商品的模式,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赌运气的心理,反复刺激他们做出消费决策,有些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开盲成瘾”。据泡泡玛特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会员贡献销售额占比高达92.8%,会员复购率达到了43.9%。
盲盒玩家就在不断抽取但又不断失望的过程中,逐渐增加了重复购买的欲望,最终形成一种难以控制的消费冲动。2020年至2023年,泡泡玛特营收分别为25.13亿、44.91亿、46.17亿、63.01亿。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泡泡玛特整体收益较2023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20%-125%。
此外,泡泡玛特的毛利率也较高,2020年至2023年,毛利率分别为63.42%、61.43%、57.49%和61.32%。2024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再度飙升至64.04%。
图源:同花顺
虽然“公示隐藏款概率+不做二级市场”,让泡泡玛特与博彩划清界限,但“盲盒”与博彩的界限并不明晰。据了解,如果盲盒内商品可以直接通过商家兑换现金或转售套利,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会被认定为是赌博。
比如,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法院(2023)浙1124刑初156号刑事判决书,就平台设立盲盒游戏构成开设赌场罪的相关事实做出了详细认定。该判决指出,如果玩家能够在平台上实现“付费投入-随机抽取-放弃奖品获得折价虚拟货币-再次抽盒”的过程,则属于赌博行为,平台运营者因此提供赌博平台并从中获利的行为构成开设赌场罪。
据了解,该案例2024年被收录于“人民法院案例库”,或表明未来对于盲盒游戏的规范性将面临更严格的刑法红线检测。
就在调侃“博彩公司”之后,郭麒麟又补充了一句,“我弟弟是你们用户,他买了你们好多东西”。虽然王宁并未对此做出回应,但这句话更是直接扎到了泡泡玛特的“痛点”。公开资料显示,郭麒麟的弟弟2015年1月出生,至今也就刚满10岁。低龄消费群体加上成瘾性消费,也说明泡泡玛特当前的“生意经”存在极大的法律和道德的风险。
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其中第二十三条就明确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盲盒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提示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盲盒需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
当时,泡泡玛特毅然表示,对所有门店做了有关未成年人购买盲盒的培训。然而,时至今日,泡泡玛特线下的自动售货机依旧自由开放,官方小程序、旗舰店也无法识别相关信息,不存在管控。
此外,据中国电子商会旗下消费服务保障平台数据显示,近30天,泡泡玛特相关投诉量高达144件,尤以退款纠纷最为突出,占比达26.39%。其中,泡泡玛特未成年人消费退款难问题也普遍存在。
图源:中国电子商会旗下消费服务保障平台
除了未成年人消费退款争议,泡泡玛特在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方面也饱受诟病。许多潮玩爱好者均反映,他们从官方渠道购买的泡泡玛特手办,本以为能收到高品质的产品,可在多次退换货后,商品仍存在明显瑕疵。
从“网友保保_6n2lU7Jb”在中国电子商会旗下消费服务保障平台的投诉来看,2024年11月3日,其在宁波天一广场泡泡玛特门店购买crybaby落日歌会毛绒盲盒玩具挂件,后拆开发现娃娃脸部变形,后与门店店员进行反馈,对比核实该款门店样品,图中可以发现样品和实物货不对板且做工不行,存在质量问题,遂与泡泡小助手线上客服进行协商。协商过程中泡泡玛特给出的方案:换货或者给予优惠券,从中二选一,却拒绝退货退款。
值得一提的是,泡泡玛特的系列活动也曾引发广泛争议。2022年,泡泡玛特与肯德基联手推出的“DIMOO联名款盲盒套餐”尤为典型。据了解,整个套餐包含6个常规款和1个隐藏款,每套定价99元,由一套全家桶和一个盲盒组成,隐藏款盲盒的抽中概率极低,仅有1.39%。
部分狂热粉丝为了集齐整套玩偶,不惜一掷万金,“代买”、“代吃”等现象也随之出现。很快,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用“盲盒”诱导食品过度消费,当抵制》一文,对这次联名营销提出了严厉批评。同年,“3·15”,央视曝光了盲盒行业存在的质量与价格严重不符问题。成本仅30元的盲盒,市场售价却高达800元,价格虚高令人震惊。同时,报道中还提及有消费者为了抽取隐藏款盲盒,累计花费超过1万元,而这些负面事件的曝光,也将泡泡玛特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对泡泡玛特的热情稍有减退。2024年上半年,泡泡玛特会员复购率为43.9%,较2023年年末下滑了6.1个百分点。对比2019年,泡泡玛特会员复购率曾一度高达58%。
与此同时,公司高管也选择“高位离场”。同花顺数据显示,2024年10月24日,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以每股平均价71.98港元减持了2170万股,涉及资金约15.62亿港元。减持的不止王宁。同一日,公司首席运营官司德也单独减持210万股,套现1.51亿港元。泡泡玛特海外业务总裁文德一也披露减持12.5万股,套现899.75万港元。
来源:同花顺
综上,一方面,公司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持续增长的营收数据,其盲盒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塑造了独特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法律合规性的隐患、未成年人消费监管的不足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公司的前路蒙上了阴影。
02
当“迪士尼梦”撞上“骨感”现实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哪吒2》中的这句台词,用来形容泡泡玛特的战略规划,竟有一种奇妙的契合感。
显然,泡泡玛特不想将自己只捆绑在“盲盒”这根绳上。早在2020年,创始人王宁就曾提到过“也许再给我们5年时间,大家回过头看泡泡玛特,会觉得我们是国内最像迪士尼的一家企业”。此后,泡泡玛特开启了多元化之路。
2023年,泡泡玛特城市乐园正式开业,这被视为向“中国版迪士尼”迈进的一步棋。然而,现实更为骨感,其形式上更接近于大型体验型消费集成店,而非迪士尼一般的游乐主题公园。
除了建立城市乐园外,近两年,泡泡玛特频繁扩张品类,将触角伸到了毛绒玩具、积木、卡牌等领域,以及文具、家居用品、服装等衍生品。
据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泡泡玛特首次将零售业务划分为手办、MEGA、毛绒玩具、衍生品及其他四大板块,并披露了不同业务的占比。其中,手办占比58.3%,MEGA占比12.9%,毛绒玩具占比9.8%,衍生品及其他占比19%。
此外,今年年初,泡泡玛特正式对外发布旗下饰品品牌“POPOP”,进军珠宝首饰领域。据了解,POPOP的首饰类似于此前大火的潘多拉,多采用s925银、合成立方锆、水晶等材料,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设计基于泡泡玛特的大热IP,包括Molly、小野等5个系列,产品定价在249-2699元之间。不过,从二手平台的反响来看,泡泡玛特的首饰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相关讨论的帖子寥寥无几。
与迪士尼相同,泡泡玛特也通过押注海外市场,实现了业绩增长。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泡泡玛特港澳台及海外业务贡献13.5亿元,收入占比从2023年末的16.9%提升至29.7%。其中,泡泡玛特东南亚地区营收5.56亿元,同比增长478.3%,约占海外渠道总营收的41.1%。
不过,这条“出海路”也正在变得拥挤。2023年12月,52TOYS在泰国开设首家门店。次月,52TOYS又宣布启动海外百店计划。2024年10月,TOP TOY也在泰国开设了首家门店,开启了出海模式。与此同时,在日韩等成熟海外市场,SonoKong、乐高、万代等国际行业巨头早已深耕多年,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面对成熟的竞争对手,泡泡玛特的“出海路”注定会走得比较辛苦。
站在当下的十字路口,泡泡玛特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近些年通过多元化战略和海外市场开拓,泡泡玛特致力于摆脱对盲盒业务的依赖,向“中国版迪士尼”转型。但多数尝试的结果却是反响平平,这不禁让人感叹,当没有了盲盒业务,泡泡玛特还剩下些什么?
本文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操作需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