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杭州西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丁启阵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一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二
1
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这一年苏轼三十六岁。上一年,苏轼因为上书议论新法弊病,触怒执政的王安石,王安石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列数苏轼过失。苏轼主动要求出京任职,于是被授杭州通判一职。当年冬天即抵达杭州就任。作这首诗时,苏轼已经在杭州任上半年时间了。
2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德楼,在西湖边昭庆寺前,五代吴越王钱氏所建。望湖楼大概类似今天的酒店。苏轼曾在此宴饮、住宿,他有《宿望湖楼再和》等诗,可以为证。
3
黑云翻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白雨跳珠,白居易《悟真寺》:“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又《三游洞序》:“水石相薄,跳珠溅玉。”
卷地风,韩愈《双鸟》:“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水如天,柳宗元《别宗一》:“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放生鱼鳖,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太子太保、杭州通判王钦若上书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皇帝祈福。
逐人来,苏味道《上元》:“明月逐人来。”
无主荷花,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桃花一簇开无主。”
月徘徊,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上述列举,足以说明苏轼作诗的一个特点:喜欢借用前人词语。亦可见苏轼对前人诗歌的熟悉。
4
水枕句,同样的感受,苏轼几次在诗里表达过。例如:《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青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孤山久与船低昂”。
5
其一是纯粹的写景诗,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写景,它写的是变化迅猛的动态之景:天空的黑云、远处的山,湖面的雨水与游船,卷地而来的风,楼下的水波浪高如天。简直是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
跟第一首的快节奏风格不同,第二首是舒缓而从容。风平浪静的月夜,荡舟西湖,清澈的水里有鱼鳖追随小船,湖面上有朵朵荷花在远近处隐现,人躺在船上,仿佛远处的山丘在随水波起伏,风中行驶的小船,使得月亮也徘徊不定起来。
这两首诗有没有寓意呢?比如说,是不是影射当时朝廷政治斗争的风云骤变,是否表达了诗人亲历风雨的内心感受。我认为,阅读者见仁见智,说有说无,都是可以的。
2019-03-18
![](http://n.sinaimg.cn/finance/pc/cj/kandian/img/article_pic05.p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