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这17999元的方子,是不是给你抓的药?

锐评| 这17999元的方子,是不是给你抓的药?
2024年06月12日 18:03 长安观察

“3小时进账2亿”“17999元一张圆梦卡”……随着高考结束,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生意日益火爆,各种“天价”服务费持续刷屏。家长们愿意掏这份钱,盼的都是孩子“一分不要浪费”。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咨询市场的存在,的确有其合理性。中国有数千所高校、数百种专业,各地录取办法不尽相同,各校录取分数线每年都在变,各专业录取要求标准不一……种种变量互相叠加,都让志愿填报成了技术活儿。同时,尽管今天志愿填报的容错率已经大幅增加,但每个学校的招生人数毕竟有限,必然存在高分低录、滑档退档等情况,使许多人担心志愿填不好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更担心选错专业,影响一生的发展轨迹。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志愿填报服务市场应需而生,且高速发展。有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规模约9.5亿元,相较2016年1.3亿元的市场规模,足足增长了6倍多。面对这一“蓝海”,教培机构、互联网大厂、网红大V、创业团队纷纷下场想要分一杯羹,进一步炒高了“填志愿”的热度。

市场蛋糕吹气一般做大,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目前来看,整个志愿填报市场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理,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从业者必须先卖吆喝。这也导致咨询业务成了一门博取流量、制造焦虑的生意。比如,许多机构以“蹭概念”当卖点,大数据、AI、大模型都成了“吸睛利器”,实则每次回答都有所不同;比如,用饥饿营销“割韭菜”,限时供应、限量供应、提前预订等手段层出不穷,甚至向初三学生的家长预售高三的服务;再如,一些从业者为出圈而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断输出“服务业都是‘舔’”“惹谁都不要惹知识分子”等情绪化观点,通过争议保持热度扩大机构品牌影响力……可以说,高考志愿付费咨询服务虽然有其生存基础,但市场环境的规范确实应该提上日程了。尤其是相关咨询服务该不该“天价”,服务质量如何保证“一分钱一分货”等,都需要相关方面明确标准、强化监管。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志愿填报,是人生的一次大选择。一定意义上,这也是自我审视和人生规划的必通一关。信息对称、咨询摸底固然重要,但砸下万八千是不是真能买到万应灵方,实在也难说得很。一方面,几十年间,各种“热门专业”轮流坐庄,大有曾经的“热门”饱和趋冷,哪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门道,更不存在学了就一劳永逸的通途。另一方面,一些机构或父母那种不在乎“你觉得”,只要“我觉得”,特别是单纯以“五斗米”为考量,漠视孩子自身判断和情感的“拉郎配”,其实很有可能一拍两散。

生命自有其蓬勃之路,但哪条路都得踏踏实实、付出辛苦去走。眼下网络信息太杂,这个说“天坑专业”就业率低,那个吹风口行业“钱”途无量,各种声音一上头,很容易让人心思游移,纠结不休。但在定向导航这方面,无论多贵的方子,都只能是参考。

短期来看,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咨询的热度仍将继续走高。在监管发力、竞争加剧促进市场规范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大高校将招生信息、培养方案、师资力量、转专业机制等关键信息充分披露,用科学到位、阳光公开、权威精准的招生信息宣传,帮助每名考生正确对待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规划和选择自己的人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