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 手工作业“卷”晕家长,形式主义该结束了

锐评 | 手工作业“卷”晕家长,形式主义该结束了
2024年06月13日 06:43 长安观察

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局日前在答复人大代表《关于减轻低年龄段家庭教育压力的意见建议》时表示,会对各幼儿园强调,让亲子作业的量更合理化,要求和目的更清晰化。这则回复,引发舆论广泛共鸣。

不只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家长同样苦“花式”手工久矣。近年来,在素质教育、快乐学习等理念影响下,名目繁多的创意手工悄然间多了起来。中秋节做灯笼、端午节包粽子、春节剪窗花,或以环保材料、计量单位、秋季落叶等为主题画图做海报,哪一项听起来都颇费功夫。若说能与孩子共同参与、有所收获倒也罢了,但或因任务太多太泛,或是远超幼童能力,更多人还希望孩子在班上出个彩受表扬,导致家长代劳现象越来越普遍,搞得作业要求水涨船高,成为一块严重的“内卷战场”。

家长白天忙工作,晚上“卷”手工,当然十分反感。可吐槽争议了这么久,相关问题却未改观,甚至愈演愈烈,“指挥棒”的影响显然不可忽视。在作业设计与布置上,某些亲子作业明显“超纲”,孩子实在搞不定,家长只得兜底。而部分老师及学校评价作业的标准过于简单,不看孩子的参与度,只在意成品完整漂亮与否、精致创意几何,一般孩子真实的“毛坯”作业在一众“精装”作品中根本拿不出手。当然,这种倾向背后,也有教学考评体系的影响。但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也直接导致了亲子作业愈发沦为形式主义。

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不同阶段的孩子能力也各有特点。可能他们的涂鸦不讲究笔法,让人看着不明所以;剪纸贴画相当“抽象”,不经介绍很难识得;至于创意也可能十分粗浅,甚至完全跑题,但恰恰是这些表现在作品上的“不完美”“不成熟”,共同构成了孩童珍贵的成长印迹。对此,学校与老师理当有清晰的认知,将孩子本身的天性纳入作业设计中去,减少过滥部分,降低作品要求。从源头与导向开始,让亲子作业回归本意,让孩子成为作业的主角,家长逐渐解套,孩子也能在其中真正得到锻炼。

“每个孩子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着丰富情感和需求的独立的人。”养育孩子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教会其独立。学校与家长共同努力,从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做起,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任务并为之努力,这样的“作业”才最有价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